2019年7月,中國制造業繼續處于收縮區間,但收縮幅度明顯收窄。
8月1日公布的7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錄得49.9,較6月提高0.5個百分點。
這一走勢與統計局制造業PMI一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月制造業PMI錄得49.7,高于6月0.3個百分點,同樣顯示制造業降幅收窄。
兩個制造業PMI分項指數的走勢,則大同小異。兩個新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生產預期指數均出現回升,兩個原材料庫存指數、產成品庫存指數均在收縮區間回落。不同的是,財新中國制造業PMI中,就業指數、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均有回落,而統計局制造業PMI中,這三個分項指數有所提高。不過,兩個購進價格指數均顯著高于出廠價格指數,指向未來制造業利潤不容樂觀。
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董事長、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表示,7月中國經濟出現回溫跡象,企業家信心有所修復,體現中國經濟韌性較強,減稅降費等托底政策發揮效果。由此,房地產調控及金融監管政策的定力或將得到強化。
二季度以來,中國主要經濟數據均出現回落,特別是5月初中美貿易摩擦情勢陡然惡化,對市場預期產生較大影響,制造業首當其沖。今年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同比僅增長3.0%,較2018年全年回落6.5個百分點,4月當月甚至同比下降1.2%。
7月31日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此表示重視,罕見地強調“穩定制造業投資”,并在談及金融供給側改革時要求“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制造業、民營企業的中長期融資”。此前的表述通常是“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并未專門強調制造業。
與此同時,經濟托底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以往下行周期,中央政府往往傾向于采用“鐵公基+房地產”的政策組合,此次政治局會議首次明確表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基建投資的重點也轉向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停車場、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等補短板工程和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強調“有效啟動農村市場,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提升城市群功能”。
綜合來看,這些措施既有短期托底的作用,同時著眼長期,顯示需求管理正在探索新的路徑。
就制造業而言,要激發市場主體的投資意愿,除了打通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還要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改善企業盈利預期,更重要的是改變此前準入環節的“玻璃門”“彈簧門”放開、構建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等痼疾。惟有如此,企業信心才能真正提振,制造業投資才有望穩定。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