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萬物互聯”出現瓶頸,人工智能的技術價值開始體現。人們開始期待完全人工智能化的智能家居,也就是說擯棄掉手機,給智能家居裝上更為智能的人工大腦,完全解放人為控制家居,讓所有家居擁有明白用戶心思的能力。但很多時候,“智能”與“家居”是“硬連”,在一起的,比如把其他家電的開關移植在電視遙控器里,智能化并不足,不僅達不到“理解貼心”的程度,而且連接的效果也與用戶期待的效果相偏離,使得部分用戶對“智能”的熱情降溫。智能家居到底是剛需還是噱頭?
一、智能家居投資趨于理性
2013年愈來愈多的資本進入到智能家居市場,2016年達到頂峰。與2015年相比,智能家居投資筆數環比增長率下降54.55%,金額環比增長100.49%。
所以,進入智能家居市場的筆數愈來愈少,資本投入開始冷卻,投資人趨于理性。然而,融資金額呈倍數上升趨勢,仍有不少的投資者認為智能家居市場依舊具有不錯的潛力。
二、消費者對智能家居個性化、精準化需求度高
資本流入的方向和金額體現了投資者對于智能家居市場潛力具有強大的信心。在消費者群體里,智能家居究竟是怎樣?
數據顯示,72.7%的被訪者認為智能家居應根據個人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在功能中,遠程監控、安防控制和個人健康管理成為被訪者關注較高的功能。
消費者在購買智能家居產品時,最為關注功能和性價比,而品牌和口碑考慮的較少,如何創造高性價比、功能多樣性的產品,或成為企業開發研究和市場推廣的方向。并且,新型的智能監控和個人健康管理設備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感興趣的領域,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投資開發價值。
三、智能家居落地難在哪?
觀察所得,智能家居在投資人、消費者眼中,依舊占據一席之地。但是智能家居產品從概念到落地的過程中卻處處碰壁,市場表現似乎并沒那么樂觀。那么,智能家居落地究竟難在哪里?
1、用戶群體錯位,智能家居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性能自動化,玩轉高科技,app一鍵搞定,條條都瞄準年輕群體的市場,80、90后對此新科技樂此不疲,但由于智能家居造價高昂,使得消費群體鎖定在高端人群,而能夠支付起智能家居高昂的建造和維護費用的,無疑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群體。但是,這部分人多為60、70后,對“智能”的概念并沒有太大興趣,甚至擔心在手機上安裝一個不知名公司研發的APP,將其與家電、門鎖或者支付設備等終端聯結,會有很大風險,安全性較低。所以,智能家居的用戶定位十分尷尬,因為受到經濟、安全等因素的限制,不管是哪個群體對智能家居的產品需求都不如預期,是導致其一度風靡大熱卻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
2、智能硬件各終端無法互通,用戶體驗差
智能家居在市場預熱已久,卻遲遲不見落地成型,品牌商不斷打出“用戶體驗”牌,卻依然沒能抓住用戶的心。說到底,還是家居系統中各設備終端無法互通互連的問題。眼下,這是整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面臨的巨大挑戰。目前不同品牌商及其終端產品大部分都互不兼容,很難建立一個統一的智能家庭自動化控制網絡中心。智能用戶必須通過他們智能手機上的不同應用程序來控制不同的設備,消費者的體驗度大大折扣。而且,行業不僅沒有一個領軍企業去對不同終端、設備后臺進行統一的協調,甚至缺乏公認的智能家居概念,加上第三方生活服務體系的不健全,現階段想讓用戶將興趣轉變為習慣性需求,仍需要時間。
四、智能家居市場規模發展呈上升趨勢
根據創客實驗室發布的2016智能家居行業報告,對智能家居市場規模發展趨勢在未來四年里呈不斷上升趨勢。2017-2019年增長速度相對較緩,直至2020年趨勢預測呈快速增長狀態,看來行內人士預估智能家居的市場培育期仍需3-4年的時間。
據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403.40億元,同比增長41%,預計到2018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到1300億元,未來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48%左右。智能家居前景依舊一片光明,現在更是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卻離不開企業創新,以及品牌商對用戶需求、喜好、習慣等大數據的解讀,并通過用戶數據的挖掘和分析,了解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及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將分析得出的用戶行為、習慣與生產商對接,對用戶進行細分化、更精準的家居消費品輸出,或許是今后智能家居的一個發展方向。(來源:星商會)
接下來從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識別、云計算、環境控制、數字對講、智能安防等七個技術角度去預測行業發展趨勢。
人工智能
特斯拉CEO馬斯克就談到,人類必須與機器結合,否則將被人工智能淘汰,這里的人工智能能量究竟有多大,誰都不知道。放眼望去,如今各行各業都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從下棋到安防、服務、交通等等,這一概念總能抓住任何機會進駐人們的眼球。
無獨有偶,在百度陸奇上任后,燒的第一把火便就是人工智能,百度日前宣布全資收購人工智能企業渡鴉科技,致力于打造一代全新的人機交互與人人交互系統--ProjectFlow。百度收購渡鴉科技,正是圍繞人工智能商業探索邁出了積極一步,畢竟人工智能商業落地在行業內普遍存在困難,無人駕駛還很遙遠,于是眾多廠商開始瞄準智能硬件領域,讓人工智能嵌入到各智能設備當中去。
如果說這還不足以說明行業發展的趨勢所在,那戴森日前宣布向新加坡一家新的研究機構投資4.12億美元,以此來發展人工智能一定可以佐證其的權威性。據悉,其實戴森在之前就有涉足過人工智能領域,去年戴森就推出過PureCoolLink這款帶有聯網功能的產品,用戶可以在手機獲知當前房間的空氣狀態和設備運行狀態,并代替遙控器進行操作。但是戴森并不認為這就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戴森說:"我所期望的是你不需要通過手機應用來控制設備,而是讓一切變成自動化,家電可根據你的偏好自動調節設置。講真,戴森的這個設想的確很讓人心動,也很符合人工智能在家居生活中的終極形態。
物聯網
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大大加快了智能家居的普及,這點毋庸置疑。
如今,在中國,物聯網的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政府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方案推動該產業的快、好發展,而作為"歲數不大"的新興產業,智能家居正好趕上了這趟順風車。智能家居作為一個藍海項目,前景無限,而這一切,都得依賴于物聯網的發展,從有線連接到無線傳輸,從概念到實際,物聯網巧妙地將家庭中的若干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全都緊密地聯系到一起,如今,物物相連已成最低配置,而在此基礎上,各大智能家居廠商也都自成一派,積極研發各種產品,產業大勢一觸即發。
生物識別
帶有生物識別的智能家居系統如今正顛覆著人們的生活習慣。
除了紅外線安防和遠程監控,智能密碼鎖也正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接受,成為普通住宅的選擇。智能密碼鎖不但改變了人們使用鑰匙開門的生活方式,帶指紋識別系統的密碼鎖,讓不會操作手機APP的老人和兒童也能輕松開鎖。而隨著技術的成熟,智能密碼鎖的價格也將會調低。指紋鎖的便捷與安全也會帶來非常樂觀的市場前景,而新一輪的門鎖競爭也將促使指紋鎖市場迅猛發展。
云計算
目前來說,國內采用云計算技術的智能家居廠家有海爾,物聯傳感,海爾更多的是從整個智慧社區來考慮,而物聯傳感卻是國內外首家將云服務引入智能家居當中的企業。通過云計算,用戶不僅僅可以實時查看住宅內的風吹草動,并且可以對其進行溯源處理。比如說,若是家中有人入侵,即便嫌疑人逃遁,也能根據各項傳感器反應的時間,調出準確時段的錄像記錄,為警方提供破案依據。同樣,通過對家中各類智能插座、智能開關的數據統籌分析,便能夠實現對家庭的能源管控,制定出節能環保、方便舒適的家電燈光使用計劃。"云服務除了向用戶提供大容量的數據存儲空間之外,同樣擔負了更多更關鍵的作用!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