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飄雪,銀裝素裹,屹立群山之巔,俯瞰山丘起伏,溝壑縱橫;初雪漸融,生機復現,溯尋眾水之源,把脈產業吞吐,一洗沉疴。
2016年,石材產業在跌跌撞撞中踽踽前行,摸著石頭過河。在產業先行者的磕碰中,幾條羅馬大道已開始試運行,未來一定是好的,你是否要跟行?
一 、退出:沒有倒閉的行業
“沒有倒閉的行業,只有倒閉的企業。”這句話,有人聊以慰藉,有人始終堅信。在整體經濟不景氣的當下,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企業內因的重要性。無論外部環境如何惡劣,企業的去留取決于企業內部走得堅不堅定。
2016年前三個季度,我國規模以上石材工業完成主營收入3250億元,增幅同比下降2.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虧損企業134家,同比高出0.3個百分點。隨著行業內部變革加劇,一些積淀淺薄、資金短缺的企業被迫關閉;勉強經營的企業在“轉型”與“堅守”之間徘徊;較具實力的企業則自我變革、尋求新出路。“行業要真正轉型,必須部分石材人積極主動地退出石材行業。”原環球石材集團公司副總裁斐中陽認為,轉型升級之道,戰略就是堅持,還要與時俱進;定位就是取舍,懂舍取更要會進取。
石材行業的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十分曲折。石材行業是一片茂密的樹林,三十年粗放成長,樹太多,讓空間、陽光、水分等資源極度分散,引領產業的大樹無法長成。當土地因負擔過重變得貧瘠時,那些低矮或枝干葉枯的樹木死去,新的格局即將產生。經濟學有“沉沒成本”之說,企業在投資決策時應盡量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根據自身現狀結合產業新常態對未來發展做出預判,科學合理地決策,最終的“去”或“留”于己于產業都是有益的。
二 、轉型:借他人之石過河
產業要成長,蛻變之殤難以避免。何謂轉型?真正的轉型應直指產業先天性弊端,控制礦山開采、精簡石材產業鏈、標準化產品,還行業一個健康且活躍于新常態的軀體。
如何轉型?由于地域有別、企業差異,照搬發達國家優秀石企走過的路是不明智的,石企應立足當前,適當借鑒,謀劃出一條符合企業戰略定位的變革之路。國外一些石企僅憑百來號人便可達成設計、全球組織加工、全球組織施工、全過程服務的一條龍服務,運作效率之高令人咋舌。國內有如此競爭力的企業很少,如何將整個石材體系融為一體,對優勢加以整合、提煉、光大,需要整個行業去摸索。
石材發達國家的指導體系為行業發展塑了一個框,如何踩實,走具有本土特色的發展之路?借瓷磚行業之石過河倒不失為一個上上策。剛進入家裝市場時,天然石材常被拿來與瓷磚對比。在較量中,因瓷磚行業會做標準、做品牌、搞營銷、控制渠道,大理石屢屢吃癟。而這些正是大理石規模化運營所缺失的,嚴重影響了石材品牌的推廣和客戶體驗。
除了自己,你最了解的人莫過于與你死纏爛打的競爭對手。不管是繼續廝殺還是牽手合作,若你能將對方的優勢為己所用,吸納百家之長,必成常勝將軍。對于企業而言,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補強做強,才能存活,才能突圍。
三、 突破:進軍家裝市場
金融風暴一夜侵襲,鶯歌燕舞的石材工裝市場已成過去。家裝市場開始進入石材人的視野,成為走出低迷陰影的救命稻草。據中國石材協會數據顯示,目前家裝市場的石材應用比例不到20%,開發空間很大,新型城鎮化建設也會不斷推動石材在裝飾領域的應用,今后更多石材工廠轉向家裝將是“新常態”。
中國石材協會會長陳國慶表示,未來家裝市場將是石材行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大型石材企業需要嘗試改革營銷模式,擴大視野,兼顧工程市場的同時,向家裝市場進軍。在第26屆佛山陶博會上,共有雅高控股之尚、南安天一大理石的洛蘭石磚、佛山和大石材、云浮艾簡石材等25家石材企業攜帶產品亮相,與陶瓷企業同臺競技,參展企業數量相對于往年大幅增長。
天然石材,作為一種極佳的裝飾材料,因其耐磨、經久等優良的物理特性,天然的紋理和富厚的顏色,而具有其他質料無可相比的裝飾性和文化內在。即便如此,卻因不合法競爭產生的“輻射論”而被世人詬病、攔在家裝市場門前。權威部門雖已辟謠,卻因相對滯后,消費認知誤區依舊存在。若要完全消除不實輿論,還需石材產業加強營銷,用品牌和實例正名,做亮一個點,照亮一大片。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