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業從幾十年前萌芽興起,到2008年“南莊系”、“莆田系”建陶產業在全國“被迫”開枝散葉,再到2012年“全拋釉”磚帶來的陶瓷產業中興,再到如今的衰敗,建陶產業脈絡此起彼伏。
瓷磚產品未來的研發方向到底是什么?這是陶瓷企業生產技術人員和市場營銷人員思考的問題。有業內人士針對瓷磚當下和未來的產品發展,給出了幾點意見:
第一、保持克制,拒絕炮制不死不活的產品新概念
在瓷磚產品沒有根本性突破和創新的當下,行業卻呈現百花齊放的“盛世”假象,大理石瓷磚、玉石瓷磚、柔光磚、金剛釉等肆虐行業,“新品”如雨后春筍,給這些磚取這些名字,這些磚內心是羞怯的。簡一給行業開創了“大理石瓷磚”的新概念和新市場,隨之新濠大理石瓷磚等企業的相繼加入更壯大了大理石瓷磚的市場,可以說簡一、新濠這一批開拓者和推動者促進了行業發展,也“誤導”了行業,一些陶瓷企業費盡了心思想重造一個行業神話,五花八門的“新品”推向市場,看似給了終端一個新忽悠點,其實卻導致了終端堵塞。當下的瓷磚產品賣點需要聚焦和整合,過度細分和標榜,反而分散、削弱了產品價值,消費者的使用是檢驗瓷磚磚如其名的鐵定標準。
自古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當下的瓷磚產品需要在概念和品名上進行全面的梳理。
第二、將現有的產品“修正”技術,整合在同一個瓷磚品類上
行業是浮躁的,虛偽的,不真實的。但凡企業在產品研發上有點新突破,就會被冠之以“顛覆”、“新品”等名號,繼而另立爐灶,開疆拓土,其實這些所謂的“產品革命”,本質上就是“產品修正”。敲一下小腦殼我們會發現,當下有市場潛力的“產品修正”無非這幾種:瓷磚紋理上大理石化、產品硬度上的“金剛化”、產品光澤度上的“柔”化、產品釉面上超平。
怎么整合?舉個例子,比如大理石瓷磚,難道不能同時實現“金剛”、“柔光”、“超平”嗎?在瓷磚產品中,“金剛”是相對的,不過是表達自己夠硬罷了。不管行業現在的技術水平究竟能不能實現瓷磚釉面的“金剛”,有一點,既然“金剛釉”是全拋釉的升華版,那“金剛”同樣也可以在大理石瓷磚上實現。同理,大理石瓷磚也可以實現超平釉那由全拋釉升華而來的“超平”(凹凸面、點釉等裝飾效果除外)。“柔光”就更不用說了,現在行業大肆吼叫的55度柔光磚,無非就是通過改變釉料配方中的硅鋁比例、調節釉料溫度、及在打蠟環節使用偏不柔不亞的臘,使得瓷磚釉面光澤介于全拋釉90度光澤與釉面亞光的拋光磚之間。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