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重點行業,鋼鐵產業已經率先掀起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攻堅戰。《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地方設定的目標之和已經超過了中央擬定的目標。而煤炭行業也有類似情況。
一名熟悉鋼鐵行業的人士告訴本報,地方政府產業轉型升級的熱情都比較高,去產能政策落實到位是好事。但鋼鐵行業去產能背景復雜,部分地方政府爭先“比高”去產能目標可能會造成落實過程中的一刀切,不利于產業發展和社會穩定。
在談及制定高目標的原因時,上述知情人士猜測稱,可能與爭取更多的安置資金和政策優惠有關。他同時表示,要謹防去產能變相成為另一種政績比拼,從而扭曲了政策的初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鋼鐵行業出現回暖行情。有市場分析認為,這是由于節后庫存下降和各地基建、地產回暖等因素共同影響帶來的小陽春行情,總體來看,鋼鐵行業過剩形勢依舊嚴峻。
地方目標超中央
2月4日,國務院公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指出將在近年來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同時,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對于去產能過程中的人員分流安置給予獎補。
隨后,各部門密集出臺落實意見。僅4月中旬里的一周,國土資源部、人社部、國家發改委、國家安監局、一行三會等部門就出臺了相關文件。
與此同時,各地方鋼鐵去產能目標紛紛亮相。有媒體統計稱,目前已有廣東、浙江、四川、貴州、江蘇、重慶、青海等7個省份出臺了供給側改革實施方案,而上海、安徽、湖南、湖北等地政府已經審議通過具體實施方案。從操作路徑來看,地方供給側改革大多把“做減法”的重點放在了去產能上。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央劃定了1億~1.5億噸的鋼鐵產能壓減目標,但目前地方披露的額度之和已經遠遠大于這個數目。
以河北為例,河北省鋼鐵總產能約為3億噸,占全國總產能約27%,要在未來五年內淘汰1億噸產能。江蘇則提出,到2018年底,壓減鋼鐵產能1255萬噸。加上貴州、遼寧等省份,各地方之和已經超過1億~1.5億噸的全國目標。
除了鋼鐵產能以外,僅僅在今年兩會期間,山西就計劃到2020年壓減煤炭產能2.58億噸;河北則提出到2017年,要減產4000萬噸燃煤;內蒙古表示,未來3至5年關閉280處煤礦,涉及產能1.2億噸。
近期,多省份又在實施方案中明確了壓減的目標。貴州計劃用3至5年時間壓縮煤礦規模7000萬噸左右;江蘇則提出,到2018年底,壓減煤炭產能700萬噸;重慶的目標是2~3年去煤炭產能近50%,煤炭產能要壓減到2000萬噸以內。
總體來看,地方壓減煤炭產能力度也超過了國家的要求。僅山西和內蒙古退出產能規模就已經占到國家總目標(國務院要求3至5年時間退出產能5億噸)的四分之三,而上述6省份的壓減規模之和已經超過5億噸。
不過,有分析認為近來部分省份煤炭行業去產能出現“減產能不減產量”的跡象,比如某些煤礦看起來減少產能數百萬噸,但減少的是核定產能,并非實際產量。甚至有業內人士稱,一些煤企收縮開采只是權宜之計,如果行情回轉仍有打算恢復生產。這也是鋼鐵行業去產能執行過程中需要防止的現象。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