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描述
1.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印發,到2018年底基本實現“僵尸企業”市場出清,其中,到2016年底,全省國有關停企業全部出清;2017年底,全省國有特困企業基本脫困。
2.重慶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方案出臺,2-3年時間鼓勵企業主動進行市場出清,去除一批過剩產能、一批房地產庫存、一批僵尸企業和空殼公司。
事件評論
水泥去產能提上日程,利好地區龍頭企業。廣東省明確提出水泥熟料產能控制在1.1億噸以內,平板玻璃產能控制在1億重量箱以內。作為熟料產能大省,廣東省2015年熟料產能為9109萬噸,對應水泥產能約為1.17億噸,產能淘汰率約為6.5%,考慮廣東目前在建熟料生產線,預計去產能比例約為16%。水泥由于運輸半徑限制區域彈性較強,產能出清下供求邊際改善空間較大,利好地區龍頭企業,建議關注海螺水泥、塔牌集團。
行政手段vs市場力量,區域性供給側改革拉鋸戰。此次廣東、重慶供給側改革方案的出臺,打破完全依靠市場倒逼落后產能退出的緩慢步伐。由于政策落地時點疊加了降準需求刺激,政策實施效果在短期內會打一定折扣。目前,水泥需求正常復蘇,價格短期仍受高庫存影響但部分地區啟動漲價,在此背景下供給側改革步伐“先慢后快”的可能性較大。
中長期供給側改革動力仍在,短期需求刺激更適博弈。供給側改革大規模推進的難度較大,從鋼鐵和煤炭去產能的進程和效果判斷,水泥和玻璃行業供給側結構調整超出預期的可能性較小;但由于區域性更強,水泥通過去產能改善地區盈利的效果會更加顯著。從這一角度來看,廣東、重慶等地區依靠行政手段去產能可能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但從短期而言,穩增長預期升溫下行業PB會有進一步修復,博弈性機會更大。
投資觀點:短期繼續博弈彈性品種,如華新水泥、海螺水泥;直接受益于穩增長預期升溫的標的:偉星新材、東方雨虹、以及基建屬性較強的龍泉股份;中長期關注區域性供給側改革。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