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供給側改革,靜待建材配套政策落地
自12月經濟工作會議中克強總理明確提出供給側改革,近期高層連續釋放去產能提速積極信號。24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工作表示將開展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試點。1月4日李克強在太原召開鋼鐵、煤炭化解過剩產能會議,表示去查能要有“壯士斷腕”精神,必須采取“硬措施”。鋼鐵、煤炭作為嚴重過剩行業率先開啟去產能之路,中央財政將出資1000億元,以地方政府配資的方式,用于去產能過程中的人員安置,并鼓勵企業重組和產業鏈整合等政策。
水泥供給側改革政策預判,中性預測淘汰熟料產能約4億噸,小產能淘汰+龍頭企業整合雙輪驅動。16日《人民日報》刊發中建材董事長宋志平文章表示,要化解水泥行業過剩困局,并且和煤炭、鋼鐵并列提出。這或許意味著繼鋼鐵、煤炭之后,水泥將成為下一個去產能的重要行業,國務院將專門出臺針對水泥行業去產能的文件。我們認為水泥行業供給側政策改革重點主要在三方面,
1)嚴控新增產能,徹底關閉新增產線大門,包括等量淘汰、異地置換、新增產能技術改造等方式。
2)加大產能淘汰力度,優化行業供給結構。我們認為2500T/D以下的中小產線將率先淘汰(市場倒逼+政策推動),2500T/D及以下產線產能共計5.57萬噸,占總產能比重23.3%。假設后期政策設立200億專項資金,給予30-50元/噸淘汰補貼,中性測算將淘汰熟料產能約4億噸,占15年產能比重21%,產能有望初步出清,將完全淘汰2000/D及以下的中小產線。此外將加速取消低標號32.5水泥優化行業供給結構,提高產品質量。
3)大企業兼并整合預期加強。未來行業兼并整合仍是提升集中度的重要手段(15年CR10為53%,較發達國家70-80%仍有差距),進一步化解區域重合無效產能,提高行業經營效率,如近期中建材及中材集團整合加速,兩大集團在水泥業務重合度較高,未來有較大整合空間。
地產、基建投資雙回落,盈利步入歷史最差階段
15年全年水泥累計需求下滑4.9%,受地產回落及基建投資低預期影響,25年來需求首現負增長。15年水泥價格全年低迷,高標水泥均價277元/噸,同比下降64元/噸,下滑幅度為19%,創97年以來最低水平。目前行業步入淡季基本面趨弱,12月初價格已現下行,16年在水泥價格“低開”的基礎上,1月中旬華東、中南優勢區域價格持續回落,華東高標水泥價格244元/噸,同比回落72元;中南高標水泥價格256元/噸,同比回落79元,后期市場上行承壓較重。
從目前形勢看,水泥市場大部分企業已經整體虧到完全成本以下,中小企業處于現金成本線附近,若16年價格中樞再次下移,行業可能出現集體虧損。從行業數據看,水泥盈利步入近7年最差階段,15年全行業利潤330億元,同比下降57%,基本與09年持平。華東中南優勢區域貢獻行業主要利潤;西南、東北、西北利潤總額32億元,華北地區為唯一虧損區域,總虧損42億元。
水泥需求低迷加速行業去產能,關注大企業兼并整合
15年新增水泥產能0.61億噸,新增產能占比2.66%,在建產能約0.7億噸,需求端受地產影響短期內仍處于探底狀態,行業整體處于下行通道。因行業重資產的特點導致企業轉型壓力大,難度高,在需求低迷的情況下,將倒逼企業去產能,供給側改革有望加速行業去產能之路。我們認為在供給側改革下行業或出現兩大趨勢:
1)大企業兼并整合趨勢加強。15年水泥行業大型并購事件共9件,并購速度加快,涉及金額均有提升明顯,區域龍頭價值獲得產業資本認可。目前行業CR5達44%,產能共計10.2億噸,行業前十大水泥公司7家均為國有性質,國企改革推動下整合優化水泥資源,加速僵尸產能推出,助力供給側改革實施。
2)小企業產能退出加速。目前水泥價格已跌至中小企業現金價格附近,若16年價格中樞再次出現下行,中小企業資金鏈堪憂。在行業下行階段市場淘汰加速,中小企業在洗牌中面臨淘汰、或被并購的命運。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