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匠精神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地板建材行業便掀起了一股“工匠”風潮,眾多地板企業也開始將“工匠精神”掛在嘴邊,但由于對這一概念缺乏深入探討,能真正將其落到實處的地板企業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停留在炒作層面。不得不承認,地板企業要將匠心情懷真正落地,目前還面臨諸多困難。
產量至上的主旋律
野蠻生長、高速發展的時代里,地板人享受到了攻城略地、跑馬圈地帶來的財富增長快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地板企業從銷售體系上搶訂單數量:快速搶占市場、簽約更多的加盟商、開設更多的直營店、全面布局一二三四線城市及鄉鎮級市場;從制造體系上增加產能,擴建廠房、設備、人員,千方百計提高人均生產效率。
"我們也想做好產品,但是前端的訂單量很大,要跟上流水線的速度,很多時候就不能全部按照標準動作生產了,凡事差不多就行。"在產能重壓之下,大多數地板企業一味追求產量最大化,超出了人、設備的負荷,過度追求產能,勢必導致產品質量的不穩定。能夠清晰認識到自己的產能極限,不為超限的訂單所動,沒有幾個地板企業能抵制住這樣的誘惑。
不被重視的“工匠”職業
在常被視為工匠精神學習對象的日本、德國,人們以成為一個工匠為榮,小孩子以成為一個工匠為夢想。"工匠"二字對他們來說,是一份可以讓人快樂的職業:一方面通過制造產品寄托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一方面也得到了國家乃至全社會的尊重,在日本,擁有精湛技藝便可能被賦予"國寶級匠人",在德國,連泥瓦工、水管工都需要參加培訓并取得職業資格認定。
在中國,父母們都期望孩子"學而優則仕",國家的教育也以通識教育為正統,對"工人"這個職業一向是看不上眼的,臟、累、工資還不高,從曾經的鐵飯碗到無奈的選擇,"工人"的社會地位已不能回到國企改制前。
只要全社會對于"工匠"職業依然是不重視、不推崇,只要國家任然沒有系統的制度提升"工匠"的地位和價值感,就很難形成工匠精神良性生長的環境。
匠心指的是一種精工制作的意識,一個產品的每個環節、每道工序、每個細節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專注、精確、極致、追求卓越。它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濫造。地板企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盈利,只不過,相較于粗制濫造賺快錢,堅守匠心情懷更苦更難,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