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積壓閑置的石材如果不回收,可能會永遠放在倉庫,無人問津,還會給企業造成倉儲壓力。只要經過我們統一回收,并對這些產品進行集中再分類、再加工,這些產品便能'起死回生’,再次打開市場。”98石材超市溪石店老板謝志來道出了他的“超市”生意經。
不過從目前來看,石材超市這種去庫存方式,還只是在石材商手上“循環”,并未真正成為建材被廣泛消費。不管怎么說,這幾家以去庫存為主的石材超市,為廢棄的荒料煥發“二次生命”找到了一條可行之路。業內人士指出,石材超市打破了石材行業價格不透明的傳統商業模式,其小而輕的精準化定位模式或能改變石材零售業的業態,帶給市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限采令”控制石材開采總量指標
談及去庫存,不少石材企業負責人打了個比方:去庫存就像人體新陳代謝一樣,不能拖、不能等,只有及時把所謂的“廢棄品”(C類產品)清理掉,才能保證新鮮血液的正常運轉。但如何從源頭上控制開采量,也成為南安石材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在日前舉辦的“供給側下中國石材業互聯網+(廈門)高峰論壇”上,中國裝飾協會石材分會秘書長高峰提供了這么一組數據:2015年,石材在建筑裝飾行業的使用量僅為142億平方米,同比下降了0.2%。這一數據表明,國內石材使用量在萎縮,也提醒廣大石材供應商不要盲目擴張。
有石材人指出,擴張的前提是源源不斷的荒料供給。如果能控制源頭,控制總開采量,石材業的產能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庫存自然會逐步萎縮。
“我們每個品種的年開采量,都是先從預測礦山的生命周期開始,再通過大量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得出來的。而不是代理商要多少,我們開采多少。”遠洋礦業總經理辛黃立說,只有結合市場的需求量進行開采,才能減少庫存量。
此外,石材礦山相關部門也將對礦山開采進行引導。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礦山委員會秘書長莊錫招告訴記者,礦山委員會正配合相關政府部門,欲出臺一些開采條例,限制荒料年開采量,確保產品不過度流通。
而在第二屆石材礦業聯盟大會上,與會者也達成共識:石材礦業應當結成堅實的共同體,主動與政府、銀行、投資公司、設計師、裝修裝飾企業等業外主體交流合作,以創新、開放視野開拓行業發展空間,建構良好的行業生態,發起一場石材行業的“供給側改革”。
在錦翰石材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海軍看來,礦山企業除了適量開采以外,更應該尋求更多合作商,拓寬銷路。“錦翰石材的自有米黃板'香奈金’礦山,每月限制開采3000噸左右,剛好滿足市場需求量。”李海軍說,香奈金與合作商的合作方式多種多樣,有大板批發,也有工程項目,如此合作對礦山品種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推廣。無獨有偶,億石達礦業同樣開啟了多元合作模式,來增加礦山品種銷路。億石達礦業董事長李誠專介紹,目前億石達不但與互聯網家裝公司1+best合作,更與國內外一些供應商合作。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