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百年不落后。其實大家都說了對百年建筑的一個理解吧。剛才我記得于總在介紹的時候“霍頓廣場”讓中央城區有了城市的復興。我想城市的復興從多元化的角度,更多的是滿足人們的日益增長的需求,生活需求、物質需求、精神需求等等。
我想問您這樣一個問題,您覺得現代建筑對城市功能和居民的生活它的影響程度有多少?尤其是在哪幾方面有影響?
于偉:這個問題也挺難的。我雖然是建筑學出身,可是很長時間沒有做。談及我自己的想法。這隱含著一個話題建筑。其實每一種類型的建筑都對應了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還對應了當時的政治制度和市民社會的情況。北京沒有市民社會的時候它只能住在院子里,到計劃經濟的時候,由于社會發展“窮”我們又要快速發展,我們就建了一批房子——矮小窄薄。現在又變了我們的GDP都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我們看到新興媒體的刺激下我們知道的好東西越來越多,對新興建筑要求越來越高。現代建筑已經進入后工業時代的建筑。原來還非常強調效率現在是非常關注人的體驗。在整個設計領域正是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現在每隔三年就會出現一個新的類型。“快”也是有原因的,是需求越來越高,無論是設計也好都是挑戰和機遇。
江南:剛才邱主席說到這樣的問題,他說對自己的家園非常的滿意,我想不只是升值的空間還有配套設施的完善。您認為一個小區、一個城市的綜合體這樣的建筑當中,您認為它到底有什么能夠帶給群眾這種功能、城市的生活功能也好還有精神需求也好,您說一說站在您站在建筑大師的角度談一談。
邱闖:我覺得在中國和國外有很大的區別。我認為第一個是教育,任何地方有一個好的教育資源,這個小區滿意度會比較高。還有就是商業。在倫敦也好、為什么這么多年一直保留著。它的確是“百年建筑”,一直非常好我覺得一種商業性的需求位置是很重要的。一個建筑提供空間給我們生活,作為普通百姓我可能是從日常需求、還有上班的需求。北京人有一個很痛苦的事情就是說上班時有兩個小時在。這個他要商業需求又要有滿足辦公的需求,隨著城市的發展肯定是有一個比較好的停車的空間、公共交通、地鐵等等。這些交通上的便利度、當然還有其他配套的。比如醫院等等。
最后還要回到一個產品的質量上。一個建筑在好如果它質量不好談不上滿意。
江南:首先要便捷還要滿足我的多重需求。實際上在追求功能化的生活的完善,很多老百姓都是這么認為的。我想問問谷大師因為“百年建筑”的話題是從您這開始的我想讓您說一下,您認為“百年建筑”跟“城市功能”有必然的聯系嗎?如果有,您認為哪幾個線是他們必然聯系的點呢?
谷巖:這跟城市的文脈是有關系的,它肯定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跟城市的歷史都有關系。比如說一個設計師的作品,它的老館都跟新館相呼應,從建筑的震撼感來說非常強,老館用得是花崗巖,新館也想用,但是他照顧了老館讓人看起來非常舒服。但是后來一調查說老館已經是“百年建筑”了,它那個生產花崗巖的礦已經廢棄了,能不能用別的替代他一直堅持用這個。后來又恢復礦山,這個精心的設計和以前舊建筑的呼應都是照顧了這種經典建筑,“百年建筑”就誕生了。還有盧浮宮的新館,當然是很多人反對他的方案,認為他過于現代的建筑。但是他的設計角度是不一樣的,他還是很照顧盧浮宮,如果出了任何一個別的建筑都會對老館遮擋、對城市有影響。他設計的玻璃透明金字塔,他從視線上延續了地面建筑最少,這也是一個“百年經典建筑”。這個建筑他要延續城市的文脈要照顧老的建筑可持續性發展。
江南:其實建筑確實需要可持續性,我覺得除了建筑本身的設計風格,您剛才說的建筑功能,還有它究竟在這個城市當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是不是地標型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