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大、見效快——這樣的特點讓投資成為不少地方政府拉動經濟增長的首選,而在所有投資項目當中,基礎設施又最為被重視。
但是,患上“投資依賴癥”的副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由于基礎設施回報周期長,回報率低,民間資本參與力度有限,所以要達成投資目標,必須由地方政府埋單,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由此產生。
正是出于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考量,總投資305.52億元的包頭地鐵項目就被叫停,而發出叫停指令的,正是內蒙古自治區上級。
內蒙古首次承認叫停包頭地鐵
1月3日,在中共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自治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坦承了自治區做的三件事:
停建、緩建一批政府過度舉債的項目,堅決叫停包頭地鐵項目和呼和浩特地鐵3、4、5號線項目,全面梳理在建和計劃建設的政府投資項目;
化解政府債務、銀行不良貸款和農村牧區高利貸,明確提出從2017年起,利用3至5年、爭取用3年時間把政府債務率降到合理水平。針對“十個全覆蓋”工程過度舉債和拖欠工程款、農民工工資問題,制定化解方案;
擠掉財政收入虛增空轉和部分旗縣區工業增加值存在的水分,壓實經濟總量,夯實財政收入。
其中,被叫停的包頭地鐵項目曾在去年底掀起一輪降溫“基建熱”的熱議。
“政府投資要量入為出,看菜吃飯,堅決防止盲目過度舉債,防止不負責任地制造風險,這些要求很實。”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書記吳文明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當地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民生事業建設上投入比較大,產生了較大的債務,現已通過財政資金、出讓土地、出售國有資產等措施化解了一部分欠債,今后必須堅持合理投資,嚴防出現新的不合理債務。
2017年8月,包括包頭在內的內蒙古多條地鐵項目被叫停。經濟觀察網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8月后,按照高層的指示,內蒙古交通基建項目已經“暫緩了一批、取消了一批”。
據華夏時報報道,2016年獲批的包頭地鐵,2017年5月正式開工,但8月就停工。這項總投資為305.52億元的地方基建項目,其中40%為資本金,由包頭市財政資金籌措,其他資金通過國內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解決,其中就包括PP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
而2017年11月1日,第三屆中國PPP融資論壇上,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稱,嚴把PPP模式的適用范圍和邊界,防止將商業項目和純工程項目包裝成PPP項目進行融資,堅決剔除不規范項目。
為什么叫停
事實上,人口不到300萬的包頭,并不符合修建地鐵的要求。
按照2003年9月27日國務院印發的“81號文”規定,建設城市軌道交通有幾道門檻,包括城市GDP超過100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100億元、市區主城區人口超過300萬人、規劃線路的客流規模達到單向高峰每小時3萬人以上。
同時,2015年1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又印發了《關于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要求“擬建地鐵初期負荷強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政府資本金占當年城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超過5%”。
而包頭地鐵投入和政府收入并不匹配。2016年,包頭GDP超過3000億元,但全市總人口只有280多萬,市區主城區人口更是遠遠不夠。根據《包頭軌交一期建設規劃》,地鐵1號線和2號線項目總投資為305.52 億元。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官網公布的包頭市2016年預算執行情況顯示,2016年包頭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71.2億元。按照規劃,包頭市財政需要為地鐵建設籌措資金122.21 億元,這約等于2016年包頭市近半年的公共預算收入。
因此,中央建議把地鐵工程停下來,主要是為了防止地方財政風險的進一步加劇,尤其是當地方財政收入和基建需要的資金總量不匹配、甚至完全背離的一些項目,節省的資金用于支持企業發展。
據中國經營網消息,在包頭地鐵被發改委緊急叫停之后,一批各地軌道交通類基建項目相繼停工。這些原來已經獲批的項目,很有可能在今后被叫停或延緩。
為什么搶著修建地鐵?
包頭下重金修建地鐵,只是全國“地鐵投資熱”的一個縮影。
據每日商報消息,在2003年,我國內地開通地鐵的城市只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四座;到了2017年6月,這一數字已猛增到29座,此外還有十多座城市正在進行地鐵建設項目。
“一些本身不具備經濟實力的三四線城市,因為有了PPP的財力支持,獲得了建設的實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PPP對基建有助推作用,但關鍵還在于地方。”濟邦咨詢公司高級副總裁李競一稱。
動輒投資上百億的地鐵建設能有效帶動鋼鐵、水泥、電力、裝備制造等上下游產業鏈,同時能大力促進就業。在地鐵建設“大躍進”的背后,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用擴大基建的方法來保、促經濟增長。
確實,目前很多城市搞基建追求“大干快上”、“大拆大建”的超前建設,已經引發了很多問題。
據中國經營網消息,有的城市群眾體育搞得一塌糊涂,卻斥資興建豪華體育場館;有的城市幾乎沒有文化演出市場,卻建起了大劇院;有的城市道路路面還坑坑洼洼,卻在論證修環路修地鐵。
一方面,這樣過于超前和不符合當地經濟實際發展狀況的建設沒有意義;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修建好后的長期空置會帶來額外的成本壓力,而這最終很可能還是要政府來兜底買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