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業全面限產停產
方案提出,在2017年采暖季前(11月15日前),京津冀及周邊區域要提前完成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同時,鋼鐵、焦化、建材、有色等多個行業在采暖季將錯峰生產。
“2+26”城市要實施鋼鐵企業分類管理,按照污染排放績效水平,2017年9月底前制定錯峰限停產方案。石家莊、唐山、邯鄲、安陽等重點城市,采暖季鋼鐵產能限產50%,以高爐生產能力計,采用企業實際用電量核實。
除了保障供暖等民生任務,水泥、磚瓦窯、陶瓷、石膏板等建材行業采暖季全部實施停產。方案要求,各地應結合本地建材行業產業特征,提出更大范圍錯峰生產要求。
此外,方案要求,各省市于2017年9月底前向環境保護部報送“散亂污”企業清理整頓項目清單、無組織排放改造全口徑清單、工業企業錯峰停限產方案項目清單、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減排項目清單。
大氣污染治理任務艱巨
據環保部數據,受2017年1、2月份重污染天氣影響,京津冀“2+26”城市上半年PM2.5平均濃度同比增長5.4%,2013年以來首次出現不降反升的情況。太原、石家莊等城市甚至上升30%以上。秋冬季京津冀大氣治理任務非常艱巨。
為此,方案明確,秋冬季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15%以上。其中,北京、天津、石家莊、辛集4市(縣)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20%。
方案提出,環保部、中央編辦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相關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快落實《設置跨地區環保機構試點方案》,開展設置跨地區環保機構試點,重點解決區域大氣環境問題。根據安排,2017年9月底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管理相關機構應完成組建籌備和試運行工作,并逐步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環評、統一監測、統一執法。
環保風暴不斷升級,建企“凜冬將至”?
今年的環保督查,堪稱史上規模最大、懲治力度最大。8月7日,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率先進駐四川省開展督察工作,拉開了第四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的序幕。
“秋冬季京津冀大氣治理任務非常艱巨”——這句臺詞對于建筑企業而言,或許意味著更嚴格、更廣泛的環保督查將落實到建材、設計、施工等一系列環節之中。
而實際上是:受此輪環保督察影響,大片建筑工地停工,企業關停。全國多地水泥廠家限產、停產。這直接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拉高,水泥價格被迫上漲,一些地區已出現貨源緊缺。
目前,浙江、成都等部分地區的砂石場也已關停,砂石需現金采購,而現在供應不足更是導致市場“有價無貨”。受原材料緊缺且價高的影響。8月以來地區商混價格持續上漲,并且很多地區處于重度缺貨狀態。
盡管綠色環??沙掷m的發展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發展道路。為了更藍的天、更綠的地以及更清澈的空氣,每一個建企對環保都義不容辭地承擔著相應的責任甚至是義務;但是另一方面——為環保而不得不停工停產,以這樣一種方式來保障環境不受污染,卻也會帶來成本波動、工期延誤等等實際的問題。
環保風暴是否意味著建筑業“凜冬將至”?其實未必——或許,這恰恰提示了我們,眼下最關鍵的,是從全新的材料、全新的技術與全新的體系標準出發,共同參與,共同表達,共同謀求一條既保環境、又保生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