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官網今天發布了《2016年城鄉建設統計公報》(見文末)。同往年一樣,公報從城市、縣城、鄉鎮三個行政層級角度呈現了建設數據,涵蓋了概況、市政、房建、路橋等各方各面。
自《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后,城鎮規劃便不僅等于城市化,還需兼顧醫治工業化城市的既有頑疾。小編橫向比較了近三年的城鄉建設公報,整理出三項與新規劃思路相呼應的發展趨勢。
解讀:與新規劃思路相呼應的發展趨勢
城市加快擴張,基層逐漸“消失”
橫向對比近三年的戶籍人口分布可以看到,村鎮戶籍人口的增長正在放緩,而縣城人口甚至出現萎縮。城市戶籍人口則在三年間增長1700萬,無論在比例還是數量上,都起到了人口增長的支柱作用。而結合統計公報中給出的歷年城區人口總數(包括了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可以發現,城市的面積、戶籍人口、流動人口的增長是同步進行的。
在城市茁壯成長的同時,縣、鎮一級的人口卻出現了下降。在統計公報中,“縣城人口”一項在逐年增長后,于2014、2015年停滯,隨后出現下跌。這是統計公報中為數不多的呈下降趨勢的數據。
與此同時,村鎮的戶籍人口雖未下跌,但是從房建數據的變動上可以看出端倪:三年間,住房建設與公共建筑的投資下降,反映出人口萎縮與鄉村“空心化”問題。
村鎮與縣城的萎縮是否反映出了基層的“凋敝”?答案是否定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早已給出了答案:新一階段的城鎮化以中小城市為發力點。具備條件的縣與鎮發展成為了中小城市。因此數據反映出的,是基層行政層級的整體調整,意味著人口結構進一步向城市靠攏。
與此同時,優質的城市化,也是規劃部門孜孜以求的目標。
統計公報給出了2016年城市固定資產的投資結構。
其中,綜合管廊一項(占比2%)為歷年來首次出現。同時,2016年的統計公報也是首次給出了“綜合管廊”的數據:“2016年,全國城市新建地下綜合管廊1791公里,形成廊體479公里。”
同時,海綿城市的大舉建設也直接反映在了統計數據當中。對比往年公報可以發現,從2014~2016年,城市中“排水”一項的投資占比逐年增加,分別為:5%→6%→7%。
海綿城市與綜合管廊,并不被囊括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當中。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61號文與75號文正式開啟了這兩項“年輕”的規劃項目。兩者對于提升城市的承載力與生命力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軌交建設“起飛”
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當中,“交通”一詞一共出現了106次。隨著城市發展擴張,交通擁堵問題成了拖后腿的頑疾。成熟型城市的交通建設需要匹配其人口規模,軌道交通成為其中重中之重。
截至2016年,有30個城市已經建成軌道交通,39個城市正在建設長度達4870公里的軌交線路。據2016年9月發改委所透露的消息,至少有43個城市獲批可以建造軌交。其中除了四大直轄市以及大部分的省會城市,還包括了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5個計劃單列市;蘇州、東莞、佛山、無錫、常州、徐州、南通、蕪湖、洛陽、包頭等經濟、人口規模較大的城市,徐州、南通、蕪湖、紹興、洛陽這些傳統意義上的三線城市也已經入列。可以發現,大量的軌交城市集中在長三角。根據新型城鎮規劃,這樣的布局旨在將長三角城市群中的軌交系統連接起來,使其規模經濟的協同發展更上一層樓!
來源:建筑時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