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化狀況
市場格局分化
我國建筑業市場化程度較高,建筑企業數量眾多。建筑業大而不強,仍屬于粗放式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規模化程度低,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我國建筑業企業共有83017家,建筑業從業人數3749.18萬人。我國建筑業的企業規模呈“金字塔”狀,即存在極少量大型企業、少量大中型企業和眾多小微型企業。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業市場已進入完全競爭狀態。
但是,國內建筑業產業集中度仍然較低,中國承包商80強的CR8產業集中度從2007--2010年度增長至20.4%峰值后,從2011年建筑業產業集中度逐年回落至2013年的11.3%,之后緩慢上升,2015年達到14.2%。上市建企CR8產業集中度的趨勢與之相似,在2010年達到24.0%之后,逐年回落至2014年的18.7%,2015年達到19.5%。兩者的數值均低于20%,可見我國的建筑業屬于分散競爭型,處于過度競爭狀態。我國前50家建筑企業占的市場占有率僅26%,遠遠低于英國的55%和日本的43%。
當前國內外環境依然復雜嚴峻,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在“降速提質”、“三去一降一補”大背景下,建筑業總體市場需求減少、企業之間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市場萎縮逐步顯現。未來幾年,在市場容量萎縮的情況下,行業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趨勢,資質欠缺、資金實力不足的企業被擠出市場,優質企業強者恒強。
在市場減速、PPP盛行、營改增倒逼的情況下,中國建筑業國進民退趨勢明顯。國企壟斷了基礎設施上游產業,多年來已形成明顯的品牌和平臺優勢,在政策、資源、技術、品牌、精細化管理等方面享受制度紅利。民企在競爭過程中,不僅受國企的擠壓以及國家政策中的一些有形或無形的歧視,還不得不面臨地方的政企生態環境對民企的發展的約束,舉步維艱。民營建企要想謀求發展,必須將大量的資源用于“政府公關”,而非用于自身的能力建設,這必將大大降低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
PPP盛宴主要被央企、國企分享。當下,PPP模式的正得到大力推廣,行業內新項目也大多以PPP的形式推出。然而,PPP項目的規模一般比較大,對融資能力的要求比較高,中小企業限于自身能力情況,很難承接。資金實力雄厚、政府關系良好的大型企業比如央企、國企,往往更有競爭優勢。根據中國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發展論壇披露的信息,廈門市落地的7個PPP項目中,民間資本參與的只有1個。從各公司公布的PPP訂單情況來看,民營企業的PPP訂單數據極少,即使有,合同額也遠遠低于國企。據了解,僅中建集團某一個局去年一年承接的PPP項目,就達400多億。
地區分化
根據住建部發布的《2016年建筑業發展統計分析》報告,2016年建筑市場規模最大的集中在華東(以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福建為代表)和華中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另外,北京、廣東、四川和重慶4個省市建筑規模也位居前列。2016年建筑業總產值排名前11位(均超過7000億)的省市完成的總額占全國建筑業總產值的69%,江蘇省、浙江省分別以25791.76億元、24989.37億元的總產值繼續領跑。
同時,重點地區投資勢頭猛進?!笆濉逼陂g,我國3個主要城市群京津冀、長江經濟帶、泛珠江三角洲有望協同發展;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也將得到持續推行,共同成為新一輪基建發展的主要發力點。
細分行業分化
“十三五”期間,我國基建投資領域細分行業分化明顯,在傳統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領域,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與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區域建設,軌交、公路發展迅猛,增速遠超鐵路、民航和水運建設。
而在城鄉協調發展戰略引導下和PPP模式的推廣下,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等新型基建也迎來發展良機。按目前的城鎮化速度,未來三到五年,預計地下綜合管廊每年可產生約一萬億元的投資。
技術創新帶來的行業分化
建筑工業化促使行業標準變化。作為重大的建筑變革方式,建筑工業化將成為我國建筑業擺脫人工短缺、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推手。2016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要求強化建筑材料標準、部品部件標準、工程標準之間的銜接。逐步建立完善覆蓋設計、生產、施工和使用維護全過程的裝配式建筑標準規范體系。隨著建筑工業化的推進,行業標準將有所改變。
BIM、云計算、大數據、VR等新技術帶來行業大變革。建筑業是產品最大的行業(上海中心86萬噸重)、數據量最大的行業、也是數據最難處理的行業,也是當前最沒有數據的行業,卻是最需要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去變革的行業。隨著BIM、云計算、大數據、VR等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建筑業的大數據創建、管理和應用已突破技術瓶頸,從ERP信息到基于BIM的工程管理,從數字化的工地管理到實現VR的應用,新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改變我國建筑業強大的推動力。BIM等新技術對傳統行業滲透加快,技術新趨勢必將帶來競爭新格局,利用好這些新科技提升運營體系已逐步成為可能,那些越早接受、使用新技術的企業,將會贏得更多發展機會,反之,很多沒有創新實力的建筑企業必將陷入生存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