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121家上市建筑企業2016年的經營數據已全部出爐,如果說回望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值此之際,建筑前沿特推出上市建企年度發展研究系列,以期為建筑企業的前行之路撥開迷霧。研究將根據企業的性質(央企、地方國企和民企),分別對這三種性質企業的經營業績及優劣原因展開分析,本文主要為央企經營業績研究,后續將陸續推出地方國企以及民企的相關研究。
在此之前,我們要先明確央企、地方國企和民企的劃分標準和分布、經營概況。
央企是指實際控制人為國務院國資委;地方國企實際控制人為地方國資委;民企實際控制人為自然人或非國有法人。
121家上市企業中央企、地方國企和民企的分布和經營概況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到明顯的二八效應,20%的央企占到80%以上的營收總量和凈利潤總量,發展穩健、實力雄厚,無疑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不過從增幅上看,民企因其體制靈活、敢于冒險的精神,在2016年的整體經營業績有了大幅提升。
從細分行業分布來看,央企多集中在鐵路、電力、國際工程、石化冶金礦山工程等關系國計民生、行業門檻高、技術資金密集的領域;民企多集中在建筑裝飾、幕墻,園林,鋼結構,專業工程等專業領域;而房建、市政公用路橋隧道則是地方國企競相布局的領域。
三類企業的細分行業分布情況:
聚焦央企的經營情況來看,雖然同樣有國資委作后盾,在市場角逐中還要各憑本事,經營業績也出現明顯的差異。
一、營業收入:層級分化明顯,石化冶金礦山工程領域全面下滑
中國建筑、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國電建、中國能建、中國中冶、葛洲壩這八家位列千億級企業,是央企中絕對的領航者,營收占比達93%。其中中國建筑以9598億的營收遙遙領先,葛洲壩2016年首次晉級千億行列,營收增幅達22%。
中國海誠、中航三鑫、華電重工、中廣核技、東華科技、航天工程營收均在50億以下,且普遍出現下滑現象,但中廣核技卻異軍突起,2016年營收增長率達到最高的41%,根據其年報披露,2016年中廣核技實施了重大資產重組,主營業務已由原來的國際工程承包、房地產開發等變更為核技術開發、咨詢及服務等,后續將不再具體分析。
24家央企中實現營收正增長的有11家,中廣核技、葛洲壩無疑是成長之星,中國電建在基數龐大的情況下依然實現13%的高速增長也是可圈可點,相比之下,東華科技、海油工程、華電重工營收下滑較為明顯,下降幅度均在20%以上。
將行業因素考慮在內,石化冶金礦山工程領域的五家央企(中國中冶、中國化學、海油工程、東華科技、航天工程),除中國中冶有1%的緩慢增長外,其他四家均大幅下滑,該領域下行壓力明顯。
二、凈利潤:多家企業下降幅度大,部分出現虧損
凈利潤在20億以上依然的是八家營收巨頭企業,這其中,中國建筑以近300億的凈利潤高居榜首;中國交建的凈利率是八家企業中最高的,凈利潤排名躍居第二;中國電建的凈利潤增幅最高,達29%;
東華科技、中航三鑫、華電重工、東方電氣的凈利潤均在1億以下,華電重工和東方電氣更是出現虧損,凈利潤為負值且大幅下降;
24家央企中有14家企業實現凈利潤正增長,中航三鑫在營收小幅下降的情況下,凈利潤卻實現104%的正增長,主要是公司對費用實行嚴格管控,狠抓現金流所致。北方國際、中國電建、葛洲壩、中工國際的增長率也都在20%以上。相比之下,多家企業凈利潤下滑明顯,東方電氣、華電重工、海油工程、東華科技的下降幅度更是在50%以上。
為了更深入了解央企經營業績優劣的原因,我們選擇了四家經營業績較好的企業和四家經營業績較差的企業進行分析,希望得出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