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只要你一說是干工程的,人家立馬投來仰望的目光,做工程的等于土豪啊。沒錯,以前這樣去理解,我勉強接受,畢竟悶聲發點小財還是值得的。但是現在還這樣去看待,那我可就不吃這個啞巴虧了。
俗話說“不在行業內,不懂行業淚”,基建做為一個雙高行業,高危(法律方面)和高風險(成本、質量、安全),利潤其實已經薄如蟬翼。但是即便如此,依然有越來越多的新人擠進這個行業,一個工程幾十家、上百家企業在競爭。
據有關大數據庫統計,截止2015年5月:基建領域全國特級資質的企業達270家左右。截止2016年10月17日,全國特級資質的企業增加至376家,并且每年還在不斷遞增。其分布如下圖:
壹級資質的企業達16813家,二級資質的企業達94104家,勞務達16285家,看完這些數字后是不是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啊,競爭太太太激烈了!
其次我們再來看下分包商在基建產業鏈上的地位:工程承包市場的主體通常包括業主、設計、監理、總包、分包商、供應商等。
而在這些角色中,分包商可以說是處于“食物鏈”的底層,它一方面受到業主、監理、總包的種種制約和監督,另一方面又是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主體,因此也是各種風險和矛盾集中爆發地,可以說又是處于風險和收益不對等的地位。
但由于市場競爭的加劇,工程施工變得越來越專業化,業主對質量、進度和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樣對任何施工企業都有增強競爭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需求,工程分包的趨勢不可避免,施工企業不會是大而全,而是精而強。
當總包拿到一個項目后,自然而然先把肉都剔除了,剩下骨頭給分包商,既然基建領域競爭如此激烈,分包商地位你又沒法改變,那么做為分包商如何去熬好手里的骨頭湯呢?
當我拋出這個難題后,很多吃瓜群眾立馬放下了手里的瓜,拿起了旁邊的骨頭,端詳了半天,也還是一臉的迷茫?
好吧,既然如此,那咱就不賣關子了,直接上鍋吧!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也很簡單,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說,當你從正面無法得出答案的時候,可以利用反推法,所以我們可以逆向思維來思考下業主、總包他們選擇分包商的時候都著重看哪幾點?
經過小編多年的基建經驗總結出了業主、總包選擇分包商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兩點:
一、企業方面
他們希望選擇有資質、能力較強、信譽較好的分包商。因為選擇分包商,就是選擇合作伙伴,良好的合作是雙贏的基礎。而良好合作的前提是:分包商是一個優秀的分包商,有較強技術能力,較好的社會信譽,與這樣的企業合作,建設工程會比較順利,安全、質量、進度、成本也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