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國基建領域發展迅猛,據統計截至2015 年末,我國建筑業企業共有80,911 家,從業人數5,003.40 萬人,民營建筑企業數量比例超80%。建筑業的企業規模呈“金字塔”狀,即存在極少量大型企業、少量大中型企業和眾多小微型企業,而作為建筑業的一支重要力量,民營建筑業企業已占據中國建筑業的半壁江山。
但近兩年隨著市場環境的改變、新政策的出臺導致眾多建筑民企開始走下坡路:要發展舉步維艱,要生存困難重重。而且行業間的競爭超乎你的想象,可參看干好分包商,熬好骨頭湯一文。
可以說過去30年的建筑業高速增長,讓5000萬從事建筑的人習慣了“野蠻增長”的思維;股市有句話“樹不可能長到天上去”,只有思維的調整才能贏得生存的從容,而縱觀整個行業,近幾年建筑領域民營企業下行的趨勢非常明顯。
2016年建筑企業榜單(根據中國500強企業排名)
細看榜單,我們不難發現,唯一一位副部級的施工單位中國建筑在基建領域仍然穩坐第1把交椅(收入8800億元),中國中鐵、中國鐵建兩兄弟則仍然把持著500強前10的兩個座次,但總體來說,建筑企業大部分都在走下坡路,2015年上榜的建筑企業數量達到了26家,到了今年僅剩21家。
從企業成分上來看,2016年21家上榜建筑企業中,央企/國企有16家,超過75%,榜單前十名民企毫無插足之力,僅存5家民營企業位于榜末,央企/國企搶占了建筑業榜單的絕大部分江山,可以說是總數量占比80%的建筑民企來爭奪占比25%的市場,這樣的劣勢一目了然。
近段時間在小編與多家民營企業的交流中發現,對于建筑民企而言,轉型之路異常艱難,必須要有長期的準備,而現階段整個中國建筑行業對民營建筑企業似乎并不友好,各民營企業感受頗深:項目簽約越來越難、報價越來越低、付款條件越來越苛刻、營改增的壓力越來越大、PPP項目幾乎無緣、抱大腿的機會越來越少;自營之路難上加難;多數民營建筑企業掙扎于生死的邊緣?
原因幾何?小編來為你一一分析:
1.央企、國企優勢過于明顯,民企降低門檻自主投靠
央企、國企建筑企業為搶占市場多拿項目,利用自身優勢旗下成立眾多子公司,爭取中標機會,一旦有低價中標就立即轉包、分包,一些小的建筑公司毫無競爭優勢,為生存、為打開局面主動投靠他們,做勞務及分包工程,所獲利潤極低,這也是目前二級、三級建筑民企生存率低的主因。
2.民企銀行貸款艱難,PPP項目機會少
由于銀行為大企業貸款與中小企業貸款的收益相同,但是為中小企業貸款卻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再加上本身部分民營企業管理水平弱、信用低,導致銀行貸款政策對民企的要求更加苛刻,所以民營企業想要通過銀行獲得貸款就會顯得更加困難,而工程項目上一旦遇到問題資金周轉會變得異常艱難。
正是這些導致了民營建企資金實力較弱,而面對當前PPP項目這個大熱市場,建筑民企也只能是望梅止渴,由于承擔資金風險能力較弱,大多數地方政府根本不愿與民營企業合作PPP項目,而在這方面更愿意與資金實力雄厚的央企、國企進行合作,只有極少數建筑民企能夠在PPP市場分得一杯羹。
上表是來自2016年統計的數據,可以明顯看出PPP項目建筑民企所占總額僅3成,而民營建企總數占比卻超過8成,兩者對比便可想象這樣的環境下,民營建企想要拿到PPP項目真的是難上加難!
3.建筑行業招投標市場亂象,市場環境不利于民企發展
在招投標環節上建筑央企、國企優勢過于明顯,關系網強大,工程招投標甚至可以說就是在比拼人脈關系,央企、國企注冊本金大、工程業績好,部分工程在招標階段設置只有央企、國企才能達到的高門檻,這些民營企業根本無法企及;況且近些年招投標市場“串通投標、圍標、提供回扣或給予其他好處等”亂象恒生,以不正當方式承攬工程現象頻頻發生,嚴重擾亂招投標市場秩序,建筑民企難拿項目,就算勉強中標,面對前期大量資金的墊付、工程款的拖欠等等都是民企所不能承受之重,這些源頭上的問題導致民企難以發展。
4.央企、國企擴展中低端業務,行業競爭導致民企更難生存
在建筑業快速增長的階段,國企、央企往高端發展,選擇“大市場、大業主、大項目”和“高大新尖特”的業務戰略,但近幾年建筑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部分央企、國企多元化發展,逐利中低端市場,這給那些依靠中低端市場生存的建筑民企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導致很多過去從事低端業務的小型建筑民企逐步被擠出市場,小項目、小工程都難拿到,可以說市場環境無論興衰,建筑民企都苦不堪言。
5.“營改增”導致民營企業“掛靠模式”步入死局
隨著建筑業“營改增”的落地,給建筑企業帶來的不只是稅收征收方式的改變,直截了當地說,“營改增”實施后,民營企業的“聯營掛靠”模式已步入死局,這對于那些無力自營的建筑民企而言等同是提前宣判了死刑,僅僅因為一個政策就否定了那些依托“掛靠資質”來生存的建筑民企。
6.轉型難,建筑民企自營比“掛靠”更難
民企自營施工比掛靠施工要更加艱難,風險也更大,且不說能否拿到項目,在資金需求與運用、人才積聚、成本控制、現場組織、物資機具采購、勞動力安排等諸多環節都對建筑民企提出高得多的要求。很多建筑民企他們想自營生存,但內心也是極度恐慌的。因此才會出現絕大部份工程項目是經由民企掛靠模式完成,而很少由民企自營施工來完成。
7.建筑民企資質難升級
前幾年“掛靠”現象極為普遍,這也是我國建筑行業特有的現象,二三級企業資質升級成本太高,此前一個建造師代聘成本在2-3萬,有些專業的代聘還更貴。二三級企業支付不起資質升級的成本;只能選擇代聘,給代聘企業交投標報名費、投標成功后交掛靠費,扣掉代聘費企業利潤非常薄了。(說明:2016年新政策,資質無需與建造師數量掛鉤)
以上這些,就是在建筑業“大光環”之外求生的建筑民企最最真實的寫照,如果你還有別的想法,歡迎以留言形式進行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