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公司上市 要謀定而后動
輕資產,以智力、服務為特點的設計企業要不要上市,這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其中一個重點在于要錢做什么(“投資人股權變現”這個目的不討論)?
以上各公司的重大信息來自于其公報,并不全面,但從中基本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融資之后的動作有幾大方向,
一是通過收購兼并來開拓新的業務或市場以及進行主業的延伸,布局當下政府主導的熱點領域。二是做有資本需求的EPC總承包和PPP,三是“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總之首先一個最重要的目的是把量做大,把市場做寬,不斷給股民一些可以想象的概念和好看的數字。
從收益角度來看,工程設計企業的毛利率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居于中游,在建筑類上市公司中居于上游。行業內比較,工程設計總承包類企業的毛利率水平在10%~20%左右,相比10年前的個位數,已有大幅提升。而建筑設計的毛利率在30%~40%左右,那設計公司為什么還要堅持拓展總承包業務?而且風險那么大。
答案是,總承包業務可以快速提升營業收入總量和利潤總量。
得出的結論是營收總量與收益率成反比。那么設計企業是否上市,也就是外延式增長與內涵式增長,是量與質的權衡和取舍。
繼2016年6月深圳筑博上市受挫之后,對建筑設計企業上市熱情澆了一大盆冷水,傳言不少企業紛紛暫停上市動作。目前在排隊等候的好像只有CCDI上海悉地工程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悉地是2016年3月在筑博事件之前發布的招股說明書,因此業內非常關注其進展。據悉今年3月在收到證監會意見反饋后悉地主動申請中止審查,目前是中止狀態。
此前IPO被否決的設計公司除了筑博,還有電子第十一院、漢嘉等,雖然個案并不具有普遍意義,但因為設計公司謀求上市企業較少,相比之下,失敗案例占比就較高。再加上對已上市公司情況分析,提醒希望走資本之路的企業既要順勢而為,更要謀定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