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年報數據,中建在2016年全年新簽合同額首次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約24%;中國中鐵2016年全年新簽合同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12350.350億元。相比之下,上述兩家企業在新簽訂單的突破上均呈現新的特點實現重大突破。
然而在新簽合同訂單充足的背后,五大央企曾經占據著傳統市場格局的優勢不再明顯。市場不斷地交叉,以及各板塊業務結構的改變,促使著龍頭央企形成新的市場格局。
房建業務結構改變 中建仍是龍頭
近幾年,國家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2016年全國房地產用地10.75萬公頃,同比下降10.3%;2015年全國房地產用地12.0萬公頃,同比下降20.9%; 2014年全國房地產用地15.1萬公頃,同比下降25.5%。房地產用地三連跌,迫使企業將國內房建業務重心從住宅、商業地產轉移至民生工程、超高層建筑等高端房建項目。
房建市場格局方面,中建業務仍保持龍頭地位,根基穩固,市場份額鞏固,繼續保持在超高層房屋建筑領域的穩固競爭優勢。中建房建業務全年新簽合約額 12965.965億元,同比增長 8.4%;實現營業收入 6,202 億元,同比增長 5.4%;實現毛利 388.1 億元,毛利率為 6.3%。中標14 個 300 米以上超高層項目,中標數量市場占比達九成。
但是,越來越多企業進入該領域,其地位可能受到一定影響。如出于轉型發展中的中國中冶。2016年中國中冶獲得11個房建特級資質,積極搶占市場、打造高端房建品牌,收獲塞班島綜合度假村項目(二期)、青島平度市奧體中心工程(PPP 項目)、桂林漓江信息產業園房建開發項目建設工程等重大項目。
基建市場持續發展卻 “暗流涌動”
2016 年,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市場持續發展。國家圍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和統籌推進了一批重大項目計劃,鐵路、公路、水路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高位。五大央企基建業務發展穩步提升,個別企業此版塊業務發展迅猛。如中建2016年全年基建新簽合約額達達5,748 億元,同比增長83.1%。
中交建在港口建設領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而2016年,該集團于中國大陸港口建設新簽合同額為316.28億元,同比減少40.40%。劇其年報分析,新簽合同額下降較快的一個主要原因是2016年水運建設市場萎縮。中國港口勘察、設計市場發展緩慢,傳統水運業務樞紐港項目明顯減少。此外,國內港口建設中低端市場領域正在涌入更多參與者,市場競爭呈加劇態勢,其“霸主”地位受到一定到威脅。
鐵路市場兩極格局或打破
鐵路方面,中國中鐵仍是國內最大的鐵路建筑施工企業。中國中鐵2016年度鐵路建設新簽合同額3,340.1 億元,同比增長16.9%;國內鐵路一級市場占有率為47.4%,繼續保持在第一位。中國鐵建2016年度鐵路工程新簽合同額2,651.046億元,同比減少11.54% 。此外,中國中鐵2017年第一季度鐵路新簽合同額279.8 億元,下降56.4%。中國鐵建2017年第一季度鐵路新簽合同額215.778 億元,下降52.88%。
隨著中國鐵路投資不斷升溫,越來越多企業加入或拓展該領域市場。如中交建在“十一五”期間進入鐵路基建設計業務領域,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境外市場,中交建已占中國企業鐵路“走出去”對外承包工程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2016年,中交建于中國大陸鐵路建設新簽合同額為243.26億元,占該企業基建建設業務的4%。未來,國內鐵路市場“兩極”格局可能打破。
PPP模式風生水起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 PPP 模式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快速扎根,成為了重要的工程建設模式。PPP大市場格局初步形成。地下管廊是PPP項目一大組成部分。在該領域,中建優勢較明顯。該企業2016年中標管廊項目里程超 800 公里,其中試點城市管廊里程 237 公里,市場占有率超 4 成,收獲一大批重大項目。如西安地下綜合管廊項目計劃投資額超過 90 億元,屬目前我國單筆投資額最大、總公里數最長、管線種類最多、智慧程度最高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
海外業務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等政策支持企業“走出去”,許多企業已獲得歐洲、大洋洲等地區重大項目訂單。例如,日前中建與澳大利亞BBIG公司共同簽署50億澳元西澳省基礎設施一攬子項目合作備忘錄。該基建大單則是澳大利亞“北部大開發”的重要項目之一,將在西澳的皮爾巴拉地區中北部沿海建設260公里鐵路及港口設施。
但是,中國企業海外項目仍然主要分布在亞非地區及一帶一路國家。以中國最大的國際工程承包商中交建為例,2016年該集團各業務來自于海外地區的新簽合同額為2,237.70億元。按項目地域劃分,非洲、東南亞、港澳臺、大洋洲、中東、歐洲、南美等分別占海外工程新簽合同額的48%、18%、16%、11%、2%、2%、3%。從側面反映出,中國企業海外項目仍然主要分布在亞非地區及一帶一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