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政策扶持應因地制宜、側重服務、加強創新
——全國特色小鎮創建培育情況調研報告(下)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臺文件推進特色小鎮發展,特色小鎮正在成為各方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效平臺,也逐步成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抓手。與此同時,部分地區特色小鎮建設中也出現了重數量、輕質量,注重房地產開發、忽略配套設施建設等問題。
專家認為,應重視發展特色小鎮在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建議在政策扶持上因地制宜、側重服務、加強創新,完善相關土地和金融政策,確保政策連貫性,推進特色小鎮健康持續發展。
第一, 政策扶持宜注重因地制宜、側重服務。
特色小鎮須以特色為本。由于各地自然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千差萬別,發展階段、客觀條件不盡相同,因此,扶持特色小鎮發展的政策落腳點應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現階段,中西部地區發展特色小鎮應側重深挖既有的小城鎮資源稟賦優勢,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特大城市周邊可以在存量培育的基礎上適當開展增量創建。具體而言,江浙等東南沿海地區,城鎮化、工業化任務基本完成,發展特色小鎮的主要任務是升級產業,而在中西部地區,則需要承擔更多的城鎮化建設的任務。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強調,不贊成把精力重點放在憑空造鎮。過往的經驗顯示,凡是扎根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與當地產業經濟聯系越密切的,雖然發展較慢,但是較為持久,反之則失敗的案例較多。
與此同時,需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轉向以“側重服務”為主。“企業急需的幫助并非宏觀政策,而是基層政府接地氣的服務。”浙江萬科南都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海光認為,在特色小鎮的培育過程中,政府應事先引導和規劃、事中配套服務、事后評估和政策扶持。
此外,發展特色小鎮應提倡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四方形成合力。
專家認為,培育特色小鎮要構建生態系統,政府、市場、資本,包括房地產企業與創客、投資人等都需參與進來。每個階段的主導主體可以不一樣。推行階段可以是政府主導,但最終企業才是小鎮的主體。政府要做的工作主要是為主體提供系統化的公共服務和穩定的政策環境,這和原來工業園區、產業區是完全不同的模式。
第二, 保持相關政策連貫性。
“三五年形成特色是不可能的,希望相關政策能夠長期保持一致。”有的基層干部認為,“特色小鎮考核也不能一刀切,不同業態發展對環境、條件要求差異較大,相對應地,運營模式、建設目標、評價標準等也應有所不同”。
專家建議,考核時長、考核標準需要與當地特色小鎮的發展特點相匹配。規劃建設的成敗,在于市場的認可與接受,應以此為標準,衡量與檢驗特色小鎮創建的可行性與成長性。需要注意的是,市場效益不能只看靜態效益,要看比較后的有說服力的動態效益,也不能只看即期效益,而要用變化發展眼光看長遠效益。
第三, 加快推進相關土地和金融政策的創新。
多位企業負責人反映,目前發展特色小鎮建設所面臨的政策障礙,主要涉及土地和金融兩大方面。藍城房地產建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傅林江指出,“鄉鎮城市化,硬性要求蓋高樓不合理。集約用地沒有錯,但相關容積率規定不符合特色小鎮發展實際。”
總部基地全球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許為平建議,農村土地流轉改革可在特色小鎮當中先行先試。
此外,特色小鎮建設的投資周期長、回報慢,需要長時間、大規模的融資支持。平安銀行地產金融事業部總裁助理羅俊指出,銀行等金融機構介入支持特色小鎮建設的方式,應更多從戰略角度出發。這就需要帶有股權性質的資金,但是當前金融政策并不配套,商業銀行法不允許銀行直接進行股權投資。
專家建議,發展特色小鎮還應重視農村產權制度的創新。一是“多權同確”,積極推進林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等各類產權的確權登記;二是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度改革;三是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引導農村產權進入交易市場;四是率先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探索農村產權質押、擔保等多形式。
來源: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 新華社經濟分析師何燕燕、王曉玲 編輯萬利
參與調研:浙江分社屈凌燕,江蘇分社楊紹功,福建分社董建國,安徽分社馬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