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特色小鎮建設重量輕質、產生新的房地產庫存
——全國特色小鎮創建培育情況調研報告(上)
今年下半年以來,相關部委密集出臺政策措施大力推進特色小鎮發展,各地也積極開展培育特色小鎮的探索嘗試。新華社經濟分析師近期在多地調研了解到,當前各地培育創建特色小鎮尚處于起步階段,地區間發展水平高度分化。應警惕部分地區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一哄而上現象的出現,避免形成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進而造成新的難以消化的房地產庫存。
各地創建特色小鎮尚處起步階段,地區間發展水平高度分化
今年下半年以來,相關部委密集出臺政策措施大力推進特色小鎮發展。7月份,住建部等三部委發文,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10月中旬,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共計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隨后,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
“按照三部委的文件,相當于我國600多個城市,每個城市至少要建1個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的建設量多面廣。”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閔學勤分析指出。
在政策推動下,各地積極開展培育特色小鎮的探索嘗試。自2015年1月浙江省提出創建特色小鎮戰略以來,以夢想小鎮、云棲小鎮為代表的一批特色小鎮成為浙江經濟轉型升級進程中的新亮點。
今年6月,福建省政府出臺《關于開展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正式開啟了全省特色小鎮的創建工作;9月,福建公布全省首批28個特色小鎮名單。
以安徽安慶市岳西縣溫泉鎮為例,該鎮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目前,安徽省住建部門已進行了現場調研,對其規劃建設工作給予指導性意見。下一步,溫泉鎮將力爭打造成為全省首批特色小鎮示范點。
專家指出,目前各方參與特色小鎮建設熱情高漲,預計未來幾年將迎來快速發展期。但整體來看,大部分地區培育創建特色小鎮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差異較大。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表示,高度分化是當前全國發展特色小鎮的主要特征,概括來講分為五類:一是東南沿海地區部分小城鎮已經成為中小城市,面臨城鎮管理體制的束縛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挑戰;二是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正在成為逆城市化的新空間,開始被資本追逐;三是中部絕大部分小城鎮缺乏產業支撐,無法充分吸納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非城市群范圍內小城鎮難以做大;四是西部和東北地區部分小城鎮人口和經濟空間萎縮;五是過去十年間發展起來的資源型強鎮,隨著資源價格下跌,問題頻現。
簡單照搬國內外先進發展模式、房地產開發較快而配套設施建設不足等問題凸顯
雖然當前多數特色小鎮還在規劃建設當中,但是從內涵到外延都在發生偏離甚至變味的“特色小鎮”日益多見,凸顯簡單照搬國內外先進發展模式、房地產開發較快而配套設施建設不足等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第一,生搬硬套國內外先進地區發展模式,培育建設過程中重數量、輕質量傾向明顯。國內特色小鎮發源于浙江,而浙江的靈感則來自于國外。因而,多地創建特色小鎮紛紛學習借鑒浙江和歐美成功經驗。但調研發現,有些地方本末倒置,舍棄自身特色,簡單模仿歐美小鎮、生搬硬套浙江做法。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認為,與歐洲小城鎮已完成城鎮化任務、大多以服務業為主導不同,我國小城鎮建設首先需要解決城鎮化問題,因而,歐洲先進發展模式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而在國內,浙江的原則和理念適用于其他地方,但具體做法的可復制性有限。因為浙江市場經濟發展程度、民營經濟發展水平全國領先,政府服務意識較強。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于新東指出,找準特色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舍近求遠、崇洋媚外和生搬硬套,沒有產業基礎,硬招商引資;二是選擇性“失明”,以為當地無特色可尋、可挖掘。
“屬于小鎮自己的山水風光、風俗人情、土特產品、鎮街小巷、獨特經濟、個性產業、人文歷史皆可為特色。”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翁建榮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鼓勵政策的帶動下,有些地區開始出現比拼數量、定位雷同的現象。例如,東部某縣政府一下子要推出6個特色小鎮,涉及制造業、服務業、新興產業、風情旅游等多個方面。
“什么概念都往特色小鎮里裝是不對的。”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陳炎兵指出,特色小鎮首先是鎮,或是小城,不能是公園、旅游景點、甚至房地產開發項目,也冠上特色小鎮的名字。特色小鎮應在保有小鎮基本元素基礎上創造特色。需要避免建設過程中一哄而起,引發新一輪人為造城運動。
第二,以傳統思維謀劃特色小鎮建設,注重房地產開發,忽略了配套設施建設。新華社經濟分析師調研發現,部分地區仍以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的傳統思維謀劃特色小鎮建設,對產業、文化、社區等多種功能的融合考慮不足。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苗樂如表示,近期的調研發現,沈陽大量的房地產庫存并不在城市里,而在城市周邊的園區中,發展特色小鎮不能重蹈部分地區園區開發覆轍。
“需要避免把特色小鎮建成園區。之所以有的地方園區發展難以為繼,主要原因是欠缺生活公共設施與服務配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指出,產業并非特色小鎮最本質的內容,特色小鎮真正的“特”在于城鎮本身,以人為本的人居環境。
與此同時,有些地區創建特色小鎮,不深入挖掘傳統產業特色和人文地理環境,而寄望于商貿綜合體等項目的新建或重新整合包裝。
在東部某省會城市,一家大型企業與當地政府簽訂協議,準備在人口密集的城鄉接合部打造“足球小鎮”,計劃建設的商業和住宅項目需要進行大面積拆遷,而作為“準拆遷戶”的當地居民卻覺得,無論是“足球”還是“小鎮”都離自己的生活很遠。
“不少房地產企業在尋求轉型發展過程當中,會從大城市轉移出來,到小城鎮尋求出路。現在很多所謂的特色小鎮發展基本上還是在搞物理空間建設。”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指出,需警惕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形成新的房地產庫存。另外,陳炎兵認為,特色小鎮建設應是一種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