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新方位下對建筑業未來發展的思考
我國在經濟新常態下提出了新的發展理念,建筑業受國家政策與體制的影響較大,因此必須順勢而為,必須站在新的經濟方位上,用新的發展理念思考建筑業未來的發展。
1.轉變生產方式要從體制和政策上入手。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建筑業來說,其實就是從供給方(也包括國家政策層面)調整,以適應社會與市場的新需求。這里分三個層面:一是在國家政府層面,要把建筑全壽命周期管理提上議事日程,從資本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出發,建立策劃、設計、投資、施工、運營和維護一體化的管理體制。建筑全壽命周期管理原理和認識都容易理解,最難解決的是建筑投資管理體制問題、城市規劃管理體制問題。目前的體制弊端是,投資管理主體不確定、不穩定,很難體現科學的、具有可持續性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全部價值。這樣,實際上就導致沒有人為建筑物的運營成本控制和最大效能發揮負責任;規劃體制的多變,使得政府領導常常從政績出發考慮城市規劃,濫建高層建筑、濫拆民居的現象時有發生,建筑物往往不到年限就“壽終正寢”,根本談不上科學的價值管理。因此,要在全社會推行綠色建筑、進行建筑全壽命周期管理,就必須從固定資產投資和管理體制改起,加快推進建筑投資管理責任制的形成,加快推進工程總承包管理方式,從而最大化地節約社會資源,促進建筑業科學、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提高建筑資源的利用率,有效地改善城市的人居環境。
二是為建筑業轉型發展創造寬松的市場環境。目前,我國的建筑行業實際上還不完全是一個完整的產業。一般而言,工業產品從設計到銷售、維護都由一個企業完成,很容易在產品中體現出自身的理念與文化,建筑產品則是被設計、開發、施工和維護等幾個部門所分割,施工企業很難在建筑產品上獨立地貼上自己企業的標簽。而發達國家的許多承包商都能獨立完成設計施工,有的還參與建筑物后期的運營和維護。一體化建設(或者叫全方位服務)能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提高產品的運營效率,與全壽命周期管理理念一致。當前,應該借著推動PPP商業模式的機遇,為施工企業創造一體化建設運營的條件,這也符合未來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
三是在政策上扶持先進的生產方式。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改革舊有的生產方式。政府目前正在全力推進PPP模式,要為企業搭建好平臺,扶持有條件的企業盡早進入施工、運營一體化的良性循環軌道,逐步形成建筑產品全壽命周期管理的新格局。一定要避免將政企合作作為一種單純的融資合作方式,更不能無視合同的法律地位,用后期的審計取代市場約定。由于體制的掣肘,EPC模式的推行目前較為困難,但政府工程只要能列入試點范圍,將會有力地推進此項生產方式的改革。
2.建筑裝配化要適應市場,防止盲目性。
國家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規劃是正確的,產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可以提高效率、減少污染,節約人力的好處也是不言而喻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幾個關鍵點,避免人為的盲目性。其一是政府要引導市場消費。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在裝配式建筑生產銷售中仍要如此。目前,政府計劃內的保障房項目建設已經處于尾聲,不可能有更多的機會用這種方式去激勵企業。但是,在城市一定區域限制現澆混凝土施工、在較好的地段規劃裝配式建筑和裝配式建筑群,降低容積率,實施政府補貼(不是獎勵容積率)、裝配式建筑精裝修一次到位等政策,都可以引導新的消費,關鍵是讓人們接受這種技術先進的產品,自覺選擇綠色、現代化的宜居環境。其二是不要盲目地建設部品生產線。目前許多地方由政府出面,規劃和要求企業建立PC生產基地,一個省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且不說市場目前的需求,就是企業的成本,恐怕短期內也難以收回。過去每個企業都建混凝土加工廠的教訓應該汲取,要留足后勁、循序漸進。其三是要完整理解住房城鄉建設部產業規劃的要求。裝配化、標準化一定不要將著眼點都放在混凝土PC生產線上。鋼結構的裝配化施工不僅已經有了幾十年的發展史,而且還有著更好的發展前景,國外建筑的圍護結構、裝修工程、安裝工程甚至是家具設備部分采用標準化設計、裝配化施工的做法更值得我們借鑒。
3.完善企業服務功能,為城市“雙修”服務。
最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了開展“雙修”、促進城市轉型發展的要求,這對于建筑業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修復城市自然生態、修補老城區的環境品質實在是人民群眾多年的期盼。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既需要一大批企業參與施工,更需要施工企業延長產業鏈,加入到規劃、設計、咨詢服務環節中來。我國的建筑不可能永遠在增加GDP的道路上澆筑混凝土,目前確實到了完善和提高城市品質的階段,到了存量競爭的時期,市場需要細分,施工服務也需要細分和完善。有前瞻性的企業一定要抓住機遇,用心研究“雙修”,提升精準服務能力,積極參與城市地下管廊建設、參與城市污水治理建設、參與舊城改造優化建設、參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等。這對施工企業既是供給側改革的新考驗,也是一次提升建筑服務能力的機會。
4.重視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建設問題。
建筑勞務產業化是千百萬農民工的共同心聲。農民進城務工推進了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的擴大又需要大批農民工加入進來。新生代的農民工雖然身份是農民,但他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早已同城里人沒有太大的區別,他們期盼著用勤勞雙手建起的城市有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建筑勞務產業化,就是要使千百萬農民通過素質的提高和自己的努力,穩定地在一個企業服務,并且有自己的地位和尊嚴。農民工沒有歸屬感,就談不上“工匠精神”的形成,也談不上工程質量永恒的保證。更為重要的是,農民工沒有歸屬企業(包括穩定的勞務企業),就解決不了1億農民工身份轉換、進城落戶的問題。各級政府和大型企業都要通過市場調節和積極引導,使勞務企業逐步進入合理的專業層級,讓進城務工的各類農民工根據自身的實際,相對穩定地在某一個企業工作,真正使農民工有歸屬感,在城市安居樂業,成為城市的建設者和新主人。
作者:李里丁 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史志與企業文化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