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建筑前沿發表了筆者的《新形勢下民企如何生存》一文,文章引起不少朋友的關注。有朋友問,小型民企如何生存?我的建議是,做好一件事,成為“單項冠軍”。
首先,小型企業最需要做“單項冠軍”。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多數小民企資源狀況的真實寫照:沒有品牌,市場經營資源少;人員和設備有限,即使有了足夠項目,也難以做好履約;周轉資金不多,又很難借助金融機構的力量解決資金問題,項目稍多,資金面就難以覆蓋。資源限制,使它不可能做很多的專業領域,也不可能做很大的項目,這都制約了小民企的發展。建筑業快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逐步進入低速增長階段。快速增長的市場環境有利于小企業長大,也有利于企業成為“全能冠軍”;目前行業處于增長停滯階段,企業要增長就必須從其他企業那里搶占生存空間,這使競爭更加激烈,大型、優勢企業尚且生存不易,小型企業自然更舉步維艱。物競天擇,要想夾縫中求生存,小企業就需利用有限資源,做專做精。
其次,小型企業最容易做“單項冠軍”。
從市場角度看,雖然建筑業快速增長不再,但目前建筑業總體體量非常大,新業務、新模式不斷產生,小企業的敏銳、靈活優勢,便于捕捉新機會,船小能調頭,船小好掉頭;同時,建筑物的存量市場也非常大,維保、運營的需求非常多,既給了靈活的小企業生存空間,也給了創新的小企業施展空間。從資源角度看,“單項冠軍”對資源的依賴遠不如大型“全能冠軍”企業,這對于資源并不豐富的企業,非常有好處,利用體制、機制靈活的優勢,迅速在一個非常細分的領域構建自己的競爭力,形成競爭優勢。
再次,小型企業做“單項冠軍”是發展捷徑。
中小板、創業板的專業類建筑上市公司,有很多“單項冠軍”。以建筑裝飾行業為例,就有一批上市公司,都在自己細分的領域長袖善舞,金螳螂是是建筑裝修行業的冠軍,東易日盛是家裝領域的冠軍,洪濤股份是酒店大堂的專項冠軍,不斷細分的領域,可以看到這些具有專長公司的前世,他們都曾經是很小的企業,正是在細分領域成為單項冠軍,讓他們走向資本市場,不斷積累資源,成為更大、更強的企業。
建筑業能尋找的細分領域實在太多,案例數不勝數:德勝房屋專注于木制品別墅,成為行業最好品牌;德盛橋梁勞務專注于橋梁勞務,做世界上最復雜的橋梁;環亞醫療專注于醫院的建設,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醫院建筑企業。筆者所見,這些企業的規模并不大,營業收入在建筑業幾乎排不上號,人員數量也不多,但其競爭力讓人不可小覷,企業經營業績讓人羨慕。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對于小建筑企業,生存的不二法則是“小而美”,不要顧慮“小”,要尋找“美”,只要成為“美”,即使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中,小企業也能競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