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中國建筑業經歷了前所未有大發展,到2016年建筑業產值超過19萬億,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未來的市場不會慣性前行,增長速度會顯著放緩,建筑業新常態在2017年逐步顯現;企業固守過去的思維、模式不再有效,市場新變化、政策新思路,必然帶來建設模式大變革,2016年未能參與PPP業務的企業已經看到了市場的殘酷,而工程總承包模式有可能造成建筑企業的進一步分化,建筑企業到底應該如何看工程總承包的未來?為此應該做什么準備?要轉型工程總承包到底有多難?
工程總承包未來的市場會如何?
在筆者看來,建設市場本身的變化正在孕育總承包市場。與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同步的建設市場,在初期是高度離散和自由競爭的,在離散市場,任何獵食者機會均等,但現在市場正在逐步集中;房屋開發市場的集中趨勢非常明顯,小開發商拿地已經非常困難,房屋開發正成為大開發商之間的競爭,市場集中度日趨提升,大企業生龍活虎,中小企業日子越來越難;政府主導的市場包括基礎設施和部分公共建筑,在政府推行PPP模式以后,具有資本和整合資本能力的企業已經贏得了初步的勝利,而沒有資金能力的企業則在競爭的紅海中苦苦掙扎,尤其是PPP+EPC模式的推行,更讓強者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大多數工業領域已經逐步成為大企業之間的較量,家電、汽車、化工、有色黑色等行業大型集團已經形成壟斷競爭態勢,大企業集團壟斷的形成,推動建設領域市場的進一步集中,每一個細分領域的建設市場也逐步被綜合能力強的建設企業占據,上游企業信奉的是技術,扎鋼筋、搗混凝土的能力不能滿足這些大型工業企業的需求;大型企業集團的形成導致市場的集中,推動建設模式的改變,建設方不會只考慮建設階段的成本,他們會更多考慮工程整個生命周期的總成本,價值鏈割裂的設計、采購、施工模式已經很難滿足他們的需要;價值鏈整合的工程總承包模式逐步顯示出生命力。
其次是政策推動總承包的力度越來越大。讓我們回顧一下中國建筑行業總承包模式的政策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1-總承包模式起步:1984年,工程總承包納入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改革建筑業和基本建設管理體制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化工行業開始采用這一模式,積累相關經驗;2-明確總承包資質:1992年《工程總承包企業資質管理暫行規定》(試行)第一次通過行政法規把工程總承包企業規定為建筑業的一種企業類型, 199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提倡對建筑工程進行總承包;3-培育總承包能力:2003年《關于培育發展工程總承包和工程項目管理企業的指導意見》“鼓勵具有工程勘察、設計或施工總承包資質的勘察、設計和施工企業”“發展成為具有設計、采購、施工(施工管理)綜合功能的工程公司”,“開展工程總承包業務”,“也可以組成聯合體對工程項目進行聯合總承包”;4-推動總承包市場:2016年建設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工程總承包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 “深化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改革,推廣工程總承包制”,具體措施包括:建設工程優先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政府投資項目帶頭;建設單位可以在可行性研究、方案設計或者初步設計完成后,進行工程總承包項目發包,采用招標或者直接發包的方式選擇工程總承包企業;提升企業工程總承包能力和水平;加強推進工程總承包發展的組織和實施。
從發布的政策,我們可以看到主管政府部門對工程總承包模式價值的認識在逐步深入,推進的措施也越來越具體,在實際的建設市場,政府采用工程總承包發出來的項目越來越多,也正成為推動工程總承包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
工程總承包有哪些模式?
主要的工程總承包模式有四種:DB模式、EP模式、EPC模式、LSTK模式,無論哪種模式,其目的都是在實現工程功能的基礎上,更好、更快、更省,對業主、建設單位、社會都是有益的事情,而割裂價值鏈的模式是很難實現社會共贏的目的,讓我們以EPC模式為例做一些簡單的分析: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即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在EPC模式中,Engineering不僅包括具體的設計工作,而且可能包括整個建設工程內容的總體策劃以及整個建設工程實施組織管理的策劃和具體工作。在EPC模式下,業主只要大致說明投資意圖和要求(即可行性研究),其余工作均可由工程總承包單位來完成;業主不再聘請監理工程師來管理工程,而是自己或委派業主代表來管理工程;工程總承包商承擔設計風險、自然力風險、不可預見的風險等大部分風險。EPC模式在一些規模較大、工期較長,且具有相當技術復雜性的工程上廣泛應用,如工廠、發電廠、石油開發等基礎設施。相對于我國目前設計、采購、施工分離的方式,EPC具有節約工期、降低成本、責任主體明確的優點。
目前從事工程總承包的企業,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1-依靠設備制造能力從事工程總承包,中國這一模式的杰出代表是華為這類通訊企業,華為在人們不太關注的情況下,承接了大量通訊工程總包業務,其依靠的就是在設備方面的杰出能力,同樣利用這一優勢的包括電氣設備制造商、高鐵設備制造商,中國中車最新的戰略把建筑業作為其第二主業;2-依靠技術能力從事工程總承包,化工行業的設計院很早進入工程總承包業務領域,也較早地轉型為工程公司,他們在技術、新工藝、關鍵部件的設計制造上都有優勢,而工業領域的總承包模式從化工設計院起步,逐步從化工行業逐步延伸到電力、有色、黑色、電子、醫藥、輕工、造船等諸多行業,我們看到綜合能力強的設計院都在內部布局總承包業務,也承接了相當體量的總承包項目,依據建設部公布的數據,工程勘察設計企業2015年營業收入2.7萬億元,工程總承包收入9500億元,占營業收入的35%,可見工程總承包在勘察設計行業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力量;2015年勘察、設計、技術服務等業務完成額出現了5-15%的下降,而工程總承包完成合同額12800億元,增加了7%;3-依靠總承包管理能力從事工程總承包,目前多數建筑企業沒有設備制造能力、沒有設計能力、工藝等技術能力,要從事總承包業務,就必須整合這些能力,或者在收購設計院形成設計能力,或者與設計院形成聯盟式緊密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