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国产性视频-国产性色视频-国产性片在线观看-午夜dj影院在线视频观看完整-午夜dj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 首頁 >資訊 > 行業分析 > 正文
“PPP”和“一路一帶”的風口,國企有活路,民企有嗎?
來源:建筑前沿  作者:李福和  時間:2017-01-16 10:03:46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年利潤超過10億元的建筑企業,大致可以稱為中國建筑企業的排頭兵,從排頭兵的數量變化看,國企總體保持了穩定的發展,從17家增長到26家,而民企的數量卻逐步下降,從5家減少到2家,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

  攀成德研究部每年都會統計利潤超過10億元的建筑企業,包括央企的二級建筑子公司、地方國企、民營企業。如果把企業性質簡單分為國有和民營兩類看,2013年利潤超過10億元的企業合計22家,國有17家,民營5家;2014年合計18家,國有14家,民營4家;2015年合計28家,國有26家,民營2家。年利潤超過10億元的建筑企業,大致可以稱為中國建筑企業的排頭兵,從排頭兵的數量變化看,國企總體保持了穩定的發展,從17家增長到26家,而民企的數量卻逐步下降,從5家減少到2家,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

  對此,攀成德分析認為主要是四個原因:

  1、國企更容易抓住PPP帶來的發展機遇

  從2013年開始,“PPP模式”成為中國建筑行業的一大市場熱點,“PPP模式”是有錢人的“游戲”,大國企、上市公司正積極投身于這一“游戲”,而國有大型上市企業則更有優勢:信譽優勢,銀行樂于把錢給國企;市場的優勢,在高壓的反腐態勢下,政府官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敢把項目給國企;能力的優勢,大型建筑國企在品牌、規模、能力上更勝一籌。幾個優勢疊加,使目前絕大多數“PPP”項目成了大型央企、省級國企、上市建筑企業的囊中之物,中小建筑企業、專業領域離“PPP模式”模式比較遠的企業與“PPP”項目很難結緣,即使通過市場化競爭,拿到的“PPP”項目往往規模小、數量不多、實施難度大。無論是公開還是非公開的數據,不同的經營結果大致可以看出市場的端倪,筆者從非正式渠道了解的信息,某建筑央企的在建項目合同投資(含PPP項目)超過1萬億,可見投資在其業務發展中的地位之高。

  2、國企更容易抓住國際建筑市場機遇

  隨著“一路一帶”這一國家戰略的推進,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不斷增加,這些投資主要由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給予所在國貸款,大量中國資金投入到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和其他建設領域;無論中國給予的貸款形式如何,協議條款如何,發展中國家都樂于接受這些貸款,而貸款投向的項目,基本上由中國的工程企業設計、采購中國的設備、由中國建筑企業實施,在項目的實施整個過程中,民營企業很難從中分到市場,基本成為國有建筑企業的食物。民營企業只能通過完全的市場競爭,獲得所在國自己投資的項目或者分包中國投資的項目,國有建筑企業在海外得到的這些項目風險小、可控性強、利潤率高,從而大大提升了國有建筑企業的盈利能力,從主要從事海外業務的央企二級子公司的利潤總額,我們可以看到央企的優勢,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這些業務不會出現大的波折,繼續為國企提供業務來源,利潤來源。

  3、國企更容易抓住國家投資大項目機遇

  經濟下行,需要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2016年前幾個月的統計數據顯示,民間投資增速已經顯著下降,國有投資則強勁增長,大量的國有投資,正在投向大型基礎設施,國有投資總體上是投向大型項目,如高鐵、高速公路、地鐵、海綿城市、管廊建設一類,這些大型項目,幾乎與民營企業無緣,成為國企的囊中之物,民營企業主要駐守在中低端房屋建筑、裝飾、幕墻、中低端市政、工業建筑的某些專業領域,或者為大型企業做分包,民企要在下行的市場中,找到增長的機遇,實在太難;而國有大型企業更有能力抓住這些大型項目實施所帶來的機遇,從企業的經營數據也可以看出端倪:2015年,中國建筑在房屋建筑領域營業收入下降,但在基礎設施領域的營業收入在快速上升;這一趨勢在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

  4、國企更容易在目前市場競爭規則中取勝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投標是最常用的競爭手段,投標標準的設定對于大型企業似乎更有利,無論是資金實力、項目實施能力,以及各類獎項如魯班獎、國優工程的加分,大型國企都居于有利的位置,民企依靠體制機制的優勢要在投標的前端競爭中取勝似乎很難,畢竟體制機制的優勢要在項目履約的中后期才能發揮作用,不合理的標準和招投標的競爭,不利于中小型企業的發展;

  面對目前建筑企業的發展態勢,我們常常陷入這樣的思考:這到底是一個強者恒強的時代還是資源決定勝負的時代?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大型建筑國企在政策、資源、品牌、項目管理、技術等方面,居于明顯的優勢,然而,其他行業大量僵尸國企,也不斷給我們敲響警鐘,國企有它固有的難處,在獲得資源的同時,上帝也給了國企另一面,體制和機制的劣勢,或許有一天,當大量PPP項目無法兌現的時候,建筑國企也會陷入僵局?建筑國企的優勢能持續多久?

  而民企要靠體制機制的優勢在短時間內實現逆襲似乎很難,也許目前是民企最艱難的時世,頑強的活下去才有未來,建筑業不斷傳出民企希望被國企收購的消息,民企到底是應該選擇大樹下面好乘涼的快意?還是應該咬著牙前進、把自己的未來寄托于核心能力的建設?

  這是一個“選擇”的年代,“國進民退”或許只是短期的景象,“PPP”和“一路一帶”在建筑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段時間的風口,風口的豬總有掉下來的那一天,國有、民營建筑企業各自的未來需要歷史給出答案,大家都需要回到那個永恒的主題:客戶價值和企業核心能力。

關鍵詞: PPP 一路一帶 風口 國企 民企
分享到:
[責任編輯:丁艷艷]
免責聲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別標明中裝新網原創稿件的內容,其他均來自于網友投稿或互聯網,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所發布圖片或文字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本站工作人員予以解決。QQ:2853295616 手機:1580136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