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十月份限購以來,控制樓市漲價的政策依然在持續發力,房地產市場迅速降溫,而基建行業活躍度則顯著提升。從新聞消息上來看,發改委不斷批復眾多PPP項目、基礎設施項目,中交中鐵中建等大型企業承攬多單大項目。
據統計,2016年10月,發改委密集批復了7項交通基建項目,規劃金額超過2875億元,這也是2016年1~10月中單月審批交通基建項目金額最高的一個月。7個項目包括 3項鐵路基建項目(其中兩項為高速鐵路),2項城市軌道交通項目以及2項公路項目。
項目承攬方面,根據基建通大數據整理,中國交建及其所屬公司10月中標及簽約項目總投資加起來將近1200億,其中投資人(含PPP項目)中標金額達到681億,施工中標95億。而在9月份,這個數字是1040億。
中國中鐵7月~9月在基建建設業務方新簽合同額2762億,10月中標及簽約項目總投資接近600億。
僅以上數據,中交和中鐵在10月總共承攬項目達1200億,中交一家在9、10月份承攬項目投資達到2200多億。根據中交集團公開資料,2016年上半年,中交集團新簽合同額總共為2800多億。以兩個月抗衡整個上半年,基建再一次扛起經濟建設的砥柱?
另外,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早在今年5月就聯合下發了《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我國將重點推動鐵路、公路、水路、機場、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等303個,總投資達4.7萬億。其中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投資規模達1.65萬億,占據了1/3。
以基建行業為主的新一輪工程投資建設迎面而來,這是必然也是不得已。經濟結構轉型依然在持續,制造業景氣度依然不夠,GDP不可能再保持6.7不變,一個漂亮的反彈或許是我們最需要的。基礎設施恰好是在最短期見效的不二之選。
但是新一輪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浪潮,其內在邏輯和運作模式也已然不同。
1、掀起新一輪基礎設施投資熱,是利用PPP模式引導過剩社會資本(包括國企和民間資本)進入固定資產投資,而不是任其繼續熱炒房價、股市和大宗商品等。
2、我國中西部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善,城市交通尤其是軌道交通不夠發達。這一波基礎設施以公路交通為核心的資本,集中在內蒙古、江西、貴州、四川、海南等省市,以內蒙古為例,十三五期間,基建投資在4000-5000億。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則集中在武漢、廈門、西安等二三線城市。
3、本輪基建投資建設以PPP項目形式為主,這也是中交、中鐵等大型央企能承攬項目的主要原因。技術、管理方面無疑是中交中鐵的傳統優勢,而資本則是PPP模式下只有這些大型企業所具備的獨特優勢。社會資本對于基礎設施投資的冷淡,很大原因是投資收益往往不及預期,尤其是習慣炒作了的民間資本,往往“看不上”PPP項目的收益。
4、PPP模式下,項目總承包企業會對項目實施投資、建設、運營的全過程建設管理,其涉及的咨詢、施工、監理都會盡量內部消化,形成一種相對封閉的市場體系。從而中小企業的機會在政府投資大型項目中逐漸減少。
在以PPP模式為主流的基建設施投資下,很顯然的一個事實是項目規模會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金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手中,這些強大的企業也會越來越大,不僅是在項目規模上,也是在新項目建設的技術、管理等各方面。所謂“規模集中,大者恒強”。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中小企業應該如何提高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業務規模,提升營業收入和營收效益呢。
1
中小型業務是核心戰略
中小型的企業,中小型的隊伍,中小型的業務,資源平臺、組織、業務的匹配才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中小型企業走向大型、特大企業靠內生性是遠遠不夠的,往往需要借助強大的外部力量的改變,或者是市場形勢的大契合,或者是資本和股東的更新,或者是技術壟斷的產生。與其不切實際,倒不如建立流水式的中小型業務開發、管理和實施體系。
PPP項目應更多的轉向與社會資本合作的中小額合同,以市政環保類項目為主。應加強風險管理能力,尤其是政策風險、運營期風險、資金鏈風險。
2
轉型創新業務
車小好調頭,中小企業獨有的市場敏感性,相比于大企業更容易選擇和造就新業務。以PPP咨詢服務、BIM、綠色建筑為例,中小企業以其垂直化、專業化的優勢,更容易取得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