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總經濟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魯貴卿近日發表《關于“建筑業+互聯網”困局的再思考》的文章,指出建筑企業內生式發展的新動力在于信息化,通過信息互聯技術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使管理標準化與信息化實現深度融合,可以實現企業管理的精細化,從而促進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魯貴卿認為,目前建筑行業的信息化水平正處于部門級應用為主的發展階段,也就是正處在建筑業信息化2.0階段,真正達到信息化3.0“企業級應用”水平的企業屈指可數,而有不少企業還處在建筑業信息化1.0“崗位級應用”的水平上,甚至還有一些企業信息化才剛剛起步。建筑企業信息化步履艱難。
文中指出,建筑企業的信息化可以分為管理信息化和產品信息化,通常所用的企業門戶、OA辦公系統、財務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項目管理系統以及企業綜合管理信息集成平臺等都屬于管理信息化范疇,而計算機輔助設計、BIM技術、施工技術標準的信息化則可歸為產品信息化的范疇。
魯貴卿表示,建筑企業加速信息化進程,既是形勢所迫,也是大勢所趨。他對有意發展信息化的建筑企業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頗有見地,簡要摘錄三條如下:
厘清思路,把項目管理信息化建設作為企業信息化的“著力點”。
工程項目是建筑企業的利潤來源,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企業信息化建設也必須把“著力點”放在工程項目上,放在工程項目的質量、工期、成本、安全、環保等管理目標的完成上,放在業主、企業和社會各方對工程項目的目標訴求的全面實現上。一個好的工程項目必須做到質量優、工期短、成本低、安全環保好。
建筑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必須圍繞工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做好“三次經營”,即接活、干活、算賬收錢。“一次經營”是指市場營銷過程,企業通過市場營銷活動和招標投標工作在建筑市場上拿到訂單,獲得工程項目的承包權。這個“接活”的過程通常被稱為“一次經營”。要做好“一次經營”,企業需要作一定的投入,配置一定的資源,并建立相應的組織責任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這就需要對項目的“經營效益”進行區分、核算和考核。企業接到工程與業主簽訂承包合同后,就會組織相應的項目經理部,對項目實施建造和管理,直至竣工驗收交付,這一過程可稱之為“二次經營”。“二次經營”是項目的生產建造階段,也就是“干活”階段。為做好項目施工管理,企業就要建立符合實際需要的組織責任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也就需要對這一階段產生的“管理效益”進行區分、核算和考核,以使企業責任體系落到實處。“三次經營”通常是指“算賬收錢”階段,一般包括項目預算、商務結算、工程保修到工程款回收。對于這個環節,建筑企業也必須建立相應的組織責任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也就要求企業對“結算效益”進行區分、核算和考核。
針對“三次經營”行為,將經營效益、管理效益、結算效益分開核算并考核,是企業管理經濟責任制的基礎,企業只有建立全面全員的、完整完善的責權利相統一的責任體系,才能健康持續地運營下去,而通過信息化手段將這種責任體系固定化、公開化、透明化是企業實現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因此,建筑企業信息化的工作重心和著力點必須放在工程項目上。
遵循商業經營的基本邏輯,抓好以項目成本管控為主線的生產要素最優化是企業信息化的“關鍵點”。
項目管理是建筑企業管理的基石,成本管理是項目管理的基石,項目過程管理要以成本管控為主線。
實際上,工程項目的生產建造全過程可以分為兩大過程:一是工程項目的人、料、機、管等生產要素物化為建筑產品的“物化過程”,也就是建筑產品生產成本的形成過程;二是伴隨建筑產品物化過程而產生的商業買賣關系的債權債務收支的“貨幣化過程”,也就是資金流動的過程。
建筑企業信息化,就是要通過信息互聯技術的應用,將“物化過程”和“貨幣化過程”這兩個過程完整地融合在企業信息化集成平臺上,經過計算機自動取數、自動運算、自動顯示結果,實現集約化管理的過程。這種信息化的過程可以實現經營效益、管理效益、結算效益等“三種效益”的區分、核算、考核;可以實現合同預算收入、責任成本、目標成本和實際成本等“四算對比”分析;還可以實現材料費、人工費、機械費、現場經費和專業分包費等“五大成本”的分類核算。從而使企業管理的責任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固化到企業管理信息化系統中,使企業管理更加精準、節約、透明、高效,使工程項目的過程管控落到實處。
總之,建筑企業信息化應當遵循最基本的商業經營邏輯,以工程項目生產要素最優化配置為目標,著重抓好成本過程管控這條“主線”。
關注用戶需求,提高“移動終端”的易用性和愉悅度,是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的一大“焦點”。
從原始數據的采集輸入到管理運營數據的集成應用,都需要由“電腦終端”向“移動終端”的擴展應用,由重后臺運行向輕量化應用轉變,并且要不斷提高“移動終端”友好性和愉悅度,這已經成為企業管理信息化過程中的一大“焦點”問題。
我們必須加快研發推進“移動終端”應用,并且要將“移動終端”與企業管理信息集成平臺無縫連接,與企業主數據應用互聯互通。利用移動辦公平臺實現項目施工過程工期、質量、安全、環保、材料、設備的現場管理和巡檢。工程項目的立項審批、合同評審、分包結算等業務單據、流程、報表及日常事務利用移動終端辦理。通過手機移動終端將碎片化的時間整合,實時、高效地處理工作事項,流程審批及企業經營分析數據及時推送到手機端,在第一時間完成審批與管控,從而提高信息處理的便利性和及時性。
企業管理信息化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關鍵在于“用”,特別是全員的“用”。信息化進程需要全員參與,信息化平臺需要全員使用,平臺界面的合理性、友好性、易用性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在進行信息平臺建設時,一定要關注用戶的工作需求和心理需求,將平臺界面設計得更加合理溫馨,不要采用與原有習慣產生跳躍性、沖突性設計,增強平臺界面的易用性和愉悅度。
關注工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狠抓項目成本管控應用,以及提高“移動終端”的易用性和愉悅度。魯貴卿提出的這幾個重點,與BIM技術優勢和發展方向不謀而合。可見,應用和普及BIM技術,確實是建筑行業及企業加速信息化建設的一個有利契機,任何求生存求發展的建筑企業都應該高度重視起來,抓住這一彎道超車的有利時機,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實現企業的飛速發展!(來源:搜狐)
那么BIM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是怎么樣的?
一、BIM的概念與特點
自從1975年,美國的ChuckEastman提出了建筑物計算機模擬系統(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BDS)的概念以來,建筑信息模型既BIM技術的理念有著迅速的發展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概念最開始在美國得以推廣應用,隨后歐洲、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也得到了積極的推廣。
引用美國國家BIM標準(NBIMS)對BIM的定義,BIM有三個層次的含義:
1.BIM是一個設施(建設項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數字表達;
2.BIM是一個共享的知識資源,是一個分享有關這個設施的信息,為該設施從建設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決策提供可靠依據的過程;
3.在項目的不同階段,不同利益相關方通過在BIM中**、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職責的協同作業。
根據BIM的定義,結合工程建設實踐,總結出BIM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 可視化;2.協調性;3.模擬性;4.優化性;5.可出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