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行業都有高潮低谷,建筑業經歷30年的大牛市后,正在逐步走入下行通道,最新統計2015年建筑業產值18萬億,扣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同前一年相比沒有增長;從新簽合同看,建筑業2016年逐步走低成為現實。悲觀情緒在勘察設計、建筑施工行業逐步蔓延,對于未來的彷徨逐步演變為恐懼,而部分中小企業變為絕望。有人預計,在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將會有大批企業死亡,甚至預計30%很難在未來五年活下去,部分商業銀行把建筑行業列入重點關注行業,更加劇了行業的恐懼心理。在我拜訪的企業中聽到一種觀點:除了央企、省級建工集團等銀行會支持的企業,中小建筑企業很難活下去,果真如此嗎?
“弱水有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故事本是這樣:某日,一人于菩提樹下問佛主如何才能快樂,佛主問:“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錢、有勢、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你為什么還不快樂呢?”此人答曰:“正因為如此,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舍。”佛祖笑笑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某日,一游客就要因口渴而死,佛祖憐憫,置一湖于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進。佛祖好生奇怪,問之原因。答曰:湖水甚多,而我的肚子又這么小,既然一口氣不能將它喝完,那么不如一口都不喝。”講到這里,佛祖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對那個不開心的人說:“你記住,在你的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樣就足夠了,有如,弱水有三千,只取一瓢飲。”
即使行業下行,中國建筑業依然如佛祖放在我們面前的大“湖”,中建、中鐵、中交等央企,是喝不下這一“湖”水的;中小企業有機會“只取一瓢飲”而活下去。建筑業的特點,給了大多數中小建筑企業足夠大的生存空間:
首先是市場集中度不高。建筑業的每個細分行業都有自己的特點,客戶的需求存在多樣性,區域擴張有資源限制,建筑企業的項目型經營生產模式、資源組織的臨時性,注定了行業的集中度很難如制造、軟件、互聯網等行業產生很高的市場集中度;歐美市場存在大建筑企業,同樣存在更多的中小建筑企業,如果有“只取一瓢飲”的心態,中小企業把自己能干和該干的事情做好,是能找到生存空間的。
其次是建筑業資源聚散的靈活性。相比制造業、房地產等重資產行業,按照訂單生產的建筑業具有資源聚散和庫存少的特點,這一特點大大降低了建筑行業、企業去產能的難度。迅速減少的產能大大降低建筑企業的生存成本,對延長企業的壽命有極大的好處。
第三是可尋找的生存領域多。2008年,日本修廟的金剛組在國內被引起廣泛關注,原因是其1400多年的歷史,除此以外我們也要看到建筑業給予它生生不息的機會,要知道在高科技行業是不太可能存在這么長生存機會的。細分得不能再細的廟宇建設都能讓企業生存這么長時間,建筑業能找到的這樣的生存領域可以說數不勝數。
對于中小建筑企業,目前確實是生存的難關:銀行借貸困難;與新型的管廊、海綿城市市場無緣,PPP模式沒有辦法參與;技術、品牌、團隊不支持其在市場競爭中拿到高大精尖特的項目;海外走出去沒有人脈和機會。一切看起來都那么悲觀,那么,聽聽佛祖的吧,“弱水有三千,只取一瓢飲”。美國在完成城鎮化數十年以后依然有70萬家建筑企業,其中99%是中小企業,可見中小建筑企業利用自己靈活、管理鏈條短、反應快、成本低等優勢,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生存的細分市場,路還是有的,任何時候,成功的彼岸不會拒絕那些有能力、滿足客戶需要的中小建筑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