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千萬不能被所謂的“新詞兒”所忽悠。要切忌囫圇吞棗,聽來幾個“新詞兒”,就去盲目跟風,一會兒“大數據”,一會兒“云計算”,云里霧里,不知就里。一個經營規模不足百億的企業,整天還在為把工程項目上的數字弄清楚、搞準確而頭痛發愁呢,但卻在那里張口閉口“云計算”、“大數據”地說個沒完,豈不是“空談誤國、空談誤企”嗎?表面轟轟烈烈,實際虛無縹緲,最后是“水中月,鏡中花”,“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僅沒有效果,還白白地浪費了錢財,失去了大好機遇。
2、重點推動管理標準化,統籌頂層設計,實現企業管理與信息互聯技術的“深融合”。
企業管理的標準化是企業信息化的基礎,信息化反過來可以促進管理的標準化。沒有一定的管理標準化為基礎,信息化就很難進行,如果強行上信息化,也必然會造成無謂的浪費,甚至返工重做。
我國建筑企業的管理標準化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規范化管理為主要特征的管理標準化,如工作文件匯編、管理手冊等(也可以稱之為管理標準化的1.0版);第二階段是ISO9000質量和安全職業健康認證為主要特征的管理標準化,如程序文件、標準手冊等(也可以稱之為管理標準化2.0版);第三階段是以卓越績效模式為主要特征的管理標準化(也可以稱之為管理標準化的3.0版);第四階段是在以前管理標準化成果的基礎上,將管理標準進行可數字化升級,形成可數字化的管理標準手冊(可以稱之為管理標準化的4.0版)。企業管理標準化水平,只有達到管理標準化4.0版的水平,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從而實現企業管理的精細化。可數字化的管理標準化是對企業以前眾多的管理流程、工作與工序標準、運營管控報表等進行梳理,統一管理語言,統一度量衡,以滿足信息技術應用的基本條件,形成一套企業統一的、完整的、可數字化的、可操作性強的企業運營管控標準手冊,為信息化提供一個良好基礎。
上述關于企業管理標準化發展歷程的劃分方法可以說明兩點:一是管理標準化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是一個逐步由低層級到高層級提升的過程;二是管理標準化只有到了可數字化的4·0水平,才能夠滿足信息化的要求,才能實現標準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說,如果企業管理標準化達到了可數字化的4·0水平,就能夠比較容易實現管理信息化了,而管理的信息化反過來會固化優化企業管理標準,促進管理標準化水平的提高。
企業管理標準化達到可數字化的程度以后,在啟動企業管理信息化時,還必須統籌頂層設計。要想做一個好的企業管理信息化頂層設計,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也就是要有“四個師”:一是要有一個好的“規劃設計師”。“規劃設計師”一般應由企業主要經營管理者(董事長或總經理)擔任。規劃設計師要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態度堅定。企業要搞一個什么樣的信息化,必須由主要經營管理者提出明確的管理需求。就像建房子,我們是要建賓館酒店?還是辦公寫字樓?還是公寓住宅樓?事先必須明確,過程中不能來回變。這個大樓準備建成什么樣的檔次?低檔、中檔、高檔?事先也必須明確清晰,建造過程中不能變來變去。在做信息化頂層設計時,要重點考慮企業的經營結構、組織結構、管理體系、運營機制、員工素質以及信息技術選型、技術框架與技術路線、實施團隊、資源保障等多種因素。二是要有一個好的“管理架構師”。“管理架構師”一般由企業分管領導擔任,有時是由企業主要經營者和分管領導共同擔任這一角色的。“管理架構師”如同建房子的建筑設計師,他要提出房子的設計風格、功能布局、開間大小、裝修檔次等。“管理架構師”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既要懂建筑企業的運營管理,又要對信息技術有一定了解,還要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飽滿的工作熱情和足夠的執行能力。三是要有一個好的“IT架構師”。“IT架構師”一般由IT專業架構師或企業信息中心主任擔任。“IT架構師”必須具備很強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勤勉務實的職業操守。“IT架構師”就像建房子中的結構工程師,建筑師做出建筑圖,結構師就要根據建筑圖完成結構圖設計。一個好的建筑物必須有好的建筑圖和好的結構圖,兩者要做到無縫鏈接融合。四是要有一個好的“建設操盤師”(或者項目經理)。一般情況下,企業在實施信息化時都會成立一個領導協調小組,負責重大問題決策、主要工作部署、資源保障協調等,同時還會成立一個信息化實施工作小組,來負責具體工作落實,這個工作小組組長就應該是信息化的“建設操盤師”。“規劃設計師”、“管理架構師”、“IT架構師”和“建設操盤師”這“四個師”是決定企業管理信息化成功與否的基本條件。這“四個師”主要是從角色職能上來講的,并不是“一是一”、“一對一”的關系,有時可以兼職,有時則需要共職,實行“一人兩師”或者“兩人一師”,但這“四師”的基本功能是不可缺少的。
只要有了一個可數字化的企業管理標準化做基礎,加上“四個師”的基本條件,就一定能夠制定出一個科學合理的、符合企業實際的、具有可操作的企業信息化頂層設計,再加上扎實推進,假以時日,就能夠實現企業管理與信息互聯技術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