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之所以存在這個狀況,首先是大環境,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行業有什么變化?剛才前面幾位嘉賓都提到了一個詞,那就是“新常態”,也就是說2013年的時候,我們的國家領袖提出我們已經進入了新常態,當時的新常態是什么狀況?有四個方面的特點,其中一個特點就是中高速,從長期的高速發展變成了中高速發展。什么是中高速發展?形象的說,就叫七上八下,當時經濟的增速可能保持在7%以上、8%以下。兩年以前,在北京的行業活動中我也講這個問題,當時有人說你錯了,七上八下已經是很好了。我當時說:我對新常態的理解,并不是一個既成的事實,僅僅可能是一種良好的愿望,是領導人的希望,希望在7%和8%之間。果然,2014年還維持了7%的增長,2015年一下子變成了6.98%,2016年的前幾季度已經是6.7%了,現在都是7以下了。現在是指望六上七下了。
但是,6個多點的增速,在全世界也是非常好的。跟我們自己行業的感覺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剛才看的很多是10%、20%、30%的負增長,可是宏觀經濟卻是六上七下啊,這就不得不交流另外一個問題。
實際上宏觀的數據和微觀的數據很多時候是矛盾的。
這個表格是2013到2016年全社會用電量和GDP的對比,上面的紅線是GDP的增速,下面的藍線是用電量。有一個術語是克強指數,是英國的一位有名的經濟學者講的,他里面引用了克強指數,其中一個是用電量,重要的是工業用電量,說李克強在和荷蘭聊天的時候愛用這三個數字來衡量經濟占法的狀況,并且認為這三個數字比GDP更能真實的反映經濟增長。2013年GDP增速7.7%,用電量增速7.5%。2014年GDP增速7.3%,奇怪的是用電量只有3.8%。尤其是2015年,GDP有6個點的增長,但是用電量只有0.5的增長,也就是說GDP的增長和用電量沒有關系,是不是中國的節能一下子就突飛猛進了?我說不準,也可能是這樣。
但是2016年上半年,GDP6.7%,而用電量是2.7%,如果用電量的增長怎么樣,GDP的增長基本上是一樣的,跟用電量沒關。GDP無非是生產和消費,有哪一項是無電工業嗎?
這是很令人困惑的。
還有一個極端的,2015年7、8、9三個月的對比就更奇怪了,2015年的7月份用電量是負增長1.3,8月份僅僅正增長了1.9,而9月份又是負增長。但是這三個月的GDP是增長了6.9,這些宏觀數據和微觀數據的差異是很大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對GDP的增速是多少,真正的經濟增速有多少,實際上有很多學界、政界的憂慮,有沒有6點多那么高?用電量好象是不太支持的。
所以微觀企業的感知是快速下滑。
還要拿局部的來看,比如說中國房地產最好的兩個城市,北京、上海,今年1到6月份的GDP增長都在7左右,但是分解開來看又是沖突的,比如說北京工業增加值只增加了2.9%,你也可以說北京工業少,增長得少,但是三產增長快。但是看一下三產,旅游業負增長,鐵運總量負增長1.5%,北京的文化娛樂業負增長28%,北京樂得科研是很厲害的,科研也是負27%,租賃業也是負10%。
上海的就不說了,上海和北京也是差不多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與互聯網積極相關的服務業,他們的利潤都是負增長27%,這些數據都可以在上海市的統計局里面查到。
微觀的都是這種狀況,宏觀的增長卻是不錯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大家真的關心經濟的成長,除了看宏觀數據以外,也可以搜集一些微觀數據,我剛才提的這些數據,用電量等等都是可以在國家統計局上查到的。既然克強總理都認為更能夠體現經濟的增長,那么我們也不妨信一把,看看這些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