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以上頒布的最近政策外,對建筑業具有長期影響效應的還有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和大力推廣的PPP項目。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60多個,相當一部分的國家都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面臨著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對我國建筑企業而言是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另外,絲路基金、亞投行、中信保等多個機構也為我國建筑企業走出國門提供了相應的保障。據統計,2016年1-9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4191份,新簽合同額745.6億美元,同比增長26.1%,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2.6%。建筑企業應抓住“走出去”的機遇,對于一些缺乏海外市場經營經驗的企業,可通過借船出海的方式,先在海外市場積累經驗,慢慢培養自己海外經營的能力。
“一帶一路”政策為企業走出國門提供了發展機遇,PPP項目則為建筑企業國內發展提供了可觀的市場規模。從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第4期季報來看,截至2016年9月末,全國全部入庫項目10471個,總投資額12.46萬億元,其中已進入執行階段的項目946個,總投資額1.56萬億元,落地率26%。PPP項目規模可觀,但是由于項目投資金額大,周期長,收益慢,對于多數民營企業而言只能參與一些金額較小、周期相對短的項目,PPP項目依然是央企和國企的盛宴。
無論是國家頒布的政策,還是大力推廣的PPP項目,都是以服務市場、服務企業為出發點。但政策的落實不可能一蹴而就,政策的福利也很難惠及所有的企業。建設統一、開放、誠信的建筑市場需要時間,更需要政府和企業勠力同心。(來源:建筑前沿)
未來建筑業還將迎來三大機遇
機遇一:“一帶一路”建筑業發展新引擎
“一帶一路”輻射范圍涵蓋東盟、南亞、西亞、中亞、北非和歐洲,總人口約46億(約全球2/3),GDP總量達20萬億美元(約全球1/3)。初步估計,未來十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地區的出口占比有望提升至1/3左右,中國在一帶一路上的總投資有望達到5萬億美元。目前各地“一帶一路”擬建、在建基礎設施規模已經超過1萬億元,跨國投資規模約524億美元。一般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為2—4年,2015年國內“一帶一路”投資金額在3000億—4000億元。海外項目基建投資中,假設1/3的項目在國內,2015年由“一帶一路”拉動的投資規模在4000億元左右。
機遇二:互聯網+建筑業消除信息鴻溝
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互聯網+”就像一股蒼勁有力的颶風,一夜之間幾乎席卷各行各業。在“互聯網+”的烽火狼煙中,傳統建筑業企業的供應商和采購商都是受益者。“互聯網+”讓信息更流通,資源更充分的運用。百年建筑網,專門服務于建筑行業的互聯網平臺,把建筑項目、建材供應商和建材采購商有效的聯合起來,建材電商更會拓寬銷售渠道,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機遇三:得數據者得天下
2013年被稱之為大數據元年,首先是對信息爆炸時代的嶄新描述,但僅僅用數量之大解讀大數據有失偏頗,能量之大才是大數據這枚硬幣的另一面。面對海量數據,誰能更好地處理、分析數據,誰就能真正搶得大數據時代的先機。研究表明,建筑行業是數據量最大,業務規模最大的行業,但同樣是當前行業中數據最缺失的行業。當前建立和完善價格動態數據庫、企業定額數據庫、BIM數據庫,是建筑行業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來源:散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