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商務成本與財務成本核算規則不統一,業務財務“一體化難”。
我國現行的工程項目合約造價、預算結算等商務成本發生實現的過程及計算規則,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做法,與財務成本、會計核算的規則和具體做法是不一致的。商務造價工程量清單中的成本子項科目與財務會計核算中的成本子項科目并不是一一對應的,兩個業務線條之間在成本子項科目的名稱、內涵、計算辦法和核算口徑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要實現商務成本和財務成本在“度量衡”上的統一,并非一日之功。目前,大部分企業都“卡”在這個地方,成了信息化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雖然推行信息化已經多年,但一談到“業財一體化”就大傷腦筋,企業信息化就止步不前。
4.管理主體多元,目標訴求不一,管理信息“透明難”。
一個工程項目從規劃設計、投資、監理、承包施工、物資供應、勞務分包到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等方面有眾多管理主體和利益主體,不同主體之間利益訴求不同,存在著天然的“貓鼠關系”,項目管理信息、商務經濟信息難以做到完全公開透明。即使在一個企業內部,各級管理組織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的目標要求,管理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管理需求和利益訴求客觀上存在差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矛盾”。這種天然的“貓鼠關系”和“矛盾”,使得管理信息尤其是經濟商務信息的公開透明難以實現。
5.復合型人才匱乏,頂層設計不夠,管理與技術“融合難”。
企業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實現各個業務線條的“互聯互通”,要實現這種“互聯互通”,就必須實現各項業務管理的“深度融合”,這就需要一批既懂IT技術又懂企業運營管理,既懂財務又懂商務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目前,建筑企業信息化之所以存在“兩張皮”甚至于“三張皮”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商務、財務、IT技術等幾個業務線條都明白的復合型人才。許多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各業務線條之間往往是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辛辛苦苦“建孤島”、扎扎實實“反復搞”,重復投入、重復勞動、勞而無功、勞而負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管理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就變成了空中樓閣,難以實現真正的“融合”。
6.IT企業至今沒有成熟的“企業級”信息集成技術產品,管理信息集成應用“推廣難”。
多年來,IT業界的信息軟件研發服務公司急功近利,對建筑企業的運營邏輯、管理特點和發展需求等方面關注不夠、研究不夠、投入不夠,往往站在自身的角度,把精力和資源用在了“短、平、快”產品的研發推廣上,不愿意在研發周期長、投資回收風險大的企業信息集成應用產品上下功夫、花氣力。到目前為止,市場上專用性、工具類、崗位級的軟件產品比較多,而系統性、整體性、企業級集成應用的、比較成熟的信息技術產品,則幾乎看不到。可以說,缺乏穩定成熟的“企業級”信息集成應用的技術產品,是建筑企業信息化推廣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7.人們心氣浮躁,熱心跟風“造詞兒”,企業管理信息化“落地難”。
當前,人們心氣浮躁,一些人熱心于制造“新詞兒”忽悠人,而另一些人則盲目跟風“瞎忽悠”或者“被忽悠”。目前在建筑業內講話,好像不帶“鼻目”(BIM),你就不是業內人士;不說“大數據”,你在行業內就“不算數”;不講“云計算”,你在建筑業就“不夠范兒”。實際上,不少人并不明白這些“新詞兒”的真正內涵,在建筑企業的運營管理實踐中也沒有多少實際用處。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要妄談工業4.0,因為我們工業自動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對我們建筑企業來講,工程項目上的基礎數字都還理不清、搞不準呢,卻整天高談“大數據”、“云計算”,不僅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甚至會“誤人前程”!
8.思想觀念陳舊、工作習慣難變、利益格局難改,企業管理信息化“執行難”。
建筑業是一個傳統產業,人們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認知、觀念和思維方式,養成了一些工作習慣和具體做法,“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并且,隨著企業信息化的深入推進,企業管理流程、管理權限、管理機制以及管理績效、價值分配等方面的公開化、透明化,必然會影響到利益格局的變化。凡事只要涉及到利益調整,必然會有“阻力”,甚至是“對抗”。這就使得信息化的“執行難”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