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造汽車一樣蓋房子”,這是不少建筑從業者對行業未來的憧憬。隨著能源緊缺、節能環保、勞動力短缺等問題的凸顯,我國建筑業發展遇到了很大挑戰。原來建立在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基礎上的建筑行業,正在面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困境。開發商對工期的要求越來越短,老百姓對工程建設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勞動力不足,趕工期要求壓力越來越大,管理難度加大,工期不可控加大,建筑行業投資周期延長、成本升高、利潤降低,這些因素逐漸成為制約建筑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在面臨急劇增加的建設需求與高昂并持續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問題時,政府和企業都不得不選擇改善勞動工具、改變勞動方式,依靠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來提高效率。而建筑產業化建筑模式正是有效解決勞動力不足這一制約建筑業持續發展的手段之一。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裝配式建筑作為一種新興的建筑施工方法,建造速度快、成本低、能耗低且受氣候條件制約小,不僅能提高建筑質量,還將提升群眾生活品質,代表了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建筑產業未來發展方向。近幾年裝配式建筑正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加快興起,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頂層設計和有力政策配套下,裝配式建筑在中國正迎來大發展的春天。
裝配式建筑是指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構件和配件,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建筑。裝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現代木結構建筑等,因為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是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代表。盡管目前裝配式建筑的建設成本普遍高于傳統現澆建筑的建設成本,但是從長遠看來,裝配式建筑可以實現建筑部品化、建筑工業化和產業化,裝配式建筑是綠色、環保、低碳、節能型建筑。目前建筑業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越來越緊缺,傳統的建筑方法對勞動力的密集依賴卻無法改變。工廠化施工的集中進行使現場施工作業量大大減少,施工現場工人就可以大大減少,這樣裝配式建造模式比傳統建造模式大大節約了人力資源,同時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進而又縮短了工期。
數據顯示,目前,裝配式建筑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全國新建建筑中的比例不足5%。今年初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我國要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部署,無疑為實現我國裝配式建筑的未來發展目標指明了路徑。
人才永遠是產業升級的基礎。本次會議還提出,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近年來的建筑產業化的推廣之所以滯后,很大程度是因為人才儲備不足。這里的“人才”,不僅指專業的設計、研發、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指建筑產業化所需的產業工人隊伍。在過去,我國建筑工人主體是農民工,產業化訓練不夠,不足以支撐建筑產業化和裝配式建筑的要求。培養建筑產業工人隊伍,正是建筑產業化和裝配式建筑大規模發展的必要基礎。這方面,無論地方政府還是企業、技術培訓學校,都大有可為。
隨著裝配式建筑發展目標、方向和路徑明確,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體系和招投標、工程定額、施工圖審查、構件生產和現場安裝質量安全監督、竣工驗收等環節的監管制度日漸完善,裝配式建筑高技能專業人才需求必將迎來井噴式增長。從技術型技能人才需求的角度,裝配式建筑工程對于規范、標準、圖集;起吊、運輸、安裝;現場加工、制作、修復、整理等工種技能要求將更加專業。從管理型技能人才需求的角度,裝配式建筑工程對于產業工人隊伍組織、培訓、技術交底;實施過程把關;安全監管;質量、工藝檢測控制;場地、路線、監造;供應、存儲、成品保護;綜合型技能人才要求素質更高。
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裝配式住宅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和完善。而在建筑業革命風起云涌的今天,作為建筑工業化重要載體的裝配式建筑在中國正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面對從傳統建筑業“人海戰術”施工模式下的“用工荒”,轉變到預制裝配施工所帶來的潛在的“勞動力過?!钡木置?,如何發掘新型建筑技能需求、彌補未來建筑業的人才缺口、正確引導建筑工人向產業工人過渡、借鑒國外預制裝配的先進技術與人才培養模式,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就裝配式建筑技術的變革所催生的對人才技能和知識結構的新需求,探索人才轉型的教育培養模式,推動裝配式建筑的落地實施與發展,是建設人才培養領域相關主管部門需要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