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平方米超過1000元的裝修費,對于很多人來說是除了買房外最大的一筆一次性支出。但它通常需要花費比買房更多的精力,因為(擔心)其中貓膩太多,修完這門課幾乎需要“硬啃”。
曾經在老家給自家裝修過三次的江良是個“家裝老手”,他很清楚自己負責購買建材的半包裝修能比全包給裝修公司省下不少錢。但是面對上海新家的裝修,因為不熟悉建材市場,又沒有熟悉可靠的裝修師傅,他還是通過朋友推薦,選擇了一家裝修公司全包裝修。
但全包裝修的體驗比他預想中的更為糟糕。低價吸引客戶;設計師神龍見首不見尾,完成設計之后再沒有出現;裝修師傅不按照設計師的圖紙操作;看不見的輔材品質差——這些糟心的事兒,江良都經歷了。
裝修期間,江良幾乎每天都要提早下班,不是去施工現場監工,就是在逛建材市場。發現了裝修過程中的各種貓膩之后,江良不得不認真核算裝修合同上的每一個項目,甚至和裝修工長一米一米地測量核算水管、電線的長度。核算完后,8萬多的裝修項目竟減去了3萬。
“裝修公司與工人是按照日薪結算的,但向業主收費時卻是按照流程和材料分成了很多單項收費,通過兩種收費模式之間的差異,裝修公司的利潤空間彈性很大。”江良說。
另一個糟心的問題是,裝修公司把項目分包給裝修工長,裝修工長又分包給了水電、泥瓦、木、油漆工,一個工人高峰期間手頭有十幾戶裝修業主。各個環節無法環環相扣,他家的裝修工期從三個月延長到了大半年。
裝修時像江良一樣勞心勞力的人并不少。在這個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但流程復雜、每道工序都專業度很高的行業,業主與裝修公司之間存在著太多的信息不對稱,這使得裝修價格不透明,裝修過程的體驗糟糕。
而對于裝修公司來說,每個業主對家的定義和要求都極為不同,有大大小小一籮筐的個性化要求。難以標準化,讓裝修行業的現代化進程緩慢,又反過來影響了體驗。
裝修工長施學飛就時常遇到業主家庭內部都無法統一裝修需求的情況。在他最近接到的一單熟人生意中,就曾在業主家里討論了7個小時也沒有定下裝修方案——業主家的公公和媳婦對于要不要挪一堵墻始終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墻要不要挪,裝修選什么風格,主色定哪種顏色,櫥柜用什么樣的板材……這些都是裝修時不可避免的問題,又都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