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4年房地產市場降溫以來,建筑設計市場已轉熊市,到2015年已是哀鴻遍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一些小設計公司分分倒閉,大中型設計院也紛紛裁員、降薪,以壓縮成本。尤其李總理一句“互聯網+”搞得人人緊繃神經,再看見Uber,以為真的看到互聯網+建筑設計的模式了,結果虛驚一場。
互聯網+傳統行業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但目前互聯網+建筑設計對現實的改變還沒有顯現出來,所依托的載體也沒有成型的平臺。建筑設計是一種腦力勞動的服務行業,每個設計都是一個項目,而不是可以重復生產的產品,因此像淘寶那樣直接在線交易“已設計好的設計”是不不可能的。一個建筑項目的投資額輕則幾百萬,重則幾個億,而且安全責任重,政府監管嚴,甲乙方需要密切的溝通并建立充分的信任,者導致甲方直接委托個不了解實力的設計方也不現實。
建筑設計行業還是一個低頻次的需求,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非常嚴重。雖然每人每天的活動都離不開場所與建筑,但建筑設計的需求方基本上只有開發商,大企業負責人,基建工程負責人,如果不是圈內人,是不可能知道業內各種規則與門道的。普通家裝的情況稍有不同,裝修是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一次或者多次的設計,故家裝行業暫不在討論之內。
建筑設計+互聯網會有前途嗎?
肯定有,因為互聯網能解決現有的很多問題。
至少能解決甲乙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建筑設計是先簽合同后做事,不是現貨交易,對信譽和品牌的要求高,如何評價設計方在某類領域的設計水平,如何評價設計方的服務態度與意愿、守信程度、團隊實力等,還缺少公開可信的評價媒介與方法。但越是復雜的,重大的經濟行為,越需要公開的、可信的信譽系統。
建筑設計行業現有的備案制度,信用處罰制度,評獎體系,因為缺乏互聯網化,同時公開程度低,遠遠不能滿足“能力評價”的需要。甲方需要的應是覆蓋足夠廣的、信息真實的設計公司、設計師庫,以及設計能力評估平臺。設計方需要的應是真實可信的項目信息庫,公開公平的競爭機制,以及交流平臺。
但目前建筑設計行業還沒有被廣泛認可、用戶體驗好的平臺。建筑設計行業雖然單筆總價高,但需求頻次低,互聯網資本看不上,導致沒有有實力的公司愿意投入進行這種小微垂直領域的互聯網建設,進而無法無法打造比較強的平臺,提供成熟的服務,也難以保證測評和信息的公正性。設計行業內幾個訪問率高的網站,生存模式還是依賴廣告收入或是培訓,離建立起公開透明的能力評價體系、信用評價體系還很遙遠。
此外,設計行業對互聯網接受度還比較低。雖然按規定大工程都需要公開招投標,但實際上很多設計單位還是利用地域的、人脈的優勢,實現了“運作”,實際還是不公平競爭。但無論如何,公開透明的競爭都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服務行業,遲早會有一個公開的、被廣泛認可的平臺,對設計方既能夠積累信用,也能夠展示作品,還可以承攬項目;對甲方,不但能正確的評估設計方的水平,找到合適的設計方,還可杜絕內部”跑冒滴漏“的好處費。
前些年房地產熱,大家都有錢掙,沒有變革的動力。進入2015年,建筑設計市場變為供大于求,很多設計院都沒活干,都開始關注并思考互聯網對這個行業的影響,估計“互聯網建筑設計”的平臺也指日可待了。
把互聯網思維用在建筑行業很困難,原因如下:
設計是主觀的,無論甲方還是乙方,都無法準確評定方案的好與壞。可以類比《我是歌手》,大腕最后的選擇就是——我不玩了,最后來的都是些二線三線。因為大眾評判只會帶來負面價值,而設計師只要被喜愛自己風格的甲方接受就可以了。
公開的設計資源平臺會挑戰大型設計院的既得利益和權威性,將被排斥在主流之外。類似建筑設計等主觀性較強的行業,都存在互聯網交易不暢的問題。淘寶萬元以上單品的交易占不到交易總數的百萬分之一。對于交易額稍大的商品,公眾都傾向于線下交易。無論是建筑設計還是室內設計,有名的設計院就那么幾家,他們根本就不需要展示平臺。像建筑設計這種耗資巨大的產業,設計需要依靠的不僅是成功的作品,背后的運作,利益的博弈作用更為重大。
低價仿制的A貨方式,無法保證設計勞動的價值。專利對于設計行業(不止是建筑設計行業)沒有絲毫保護作用,誰也不會傻到完全抄襲一個作品,但只要進行微小的改動,外觀專利就不再能發揮效力。因此歐美國家先進的設計市場反而非常注重設計的保護,模型和圖紙都是不提供的,甲方最終也只能拿到pdf版本。并且分階段付款分階段提圖。
設計服務與淘寶商品重在性價比不同——設計市場是比能力與服務。設計費在整個建筑項目中畢竟是小錢,而動輒上億的投資使得甲方更為注重設計質量,或者是服務質量。
所以像豬八戒、在庫言庫這樣的網站絕對不會是設計市場的主流方向,但是會成為中低端設計市場的首選。有可能會成為剛畢業學生,和小型設計院很好的展示平臺,但成為主流的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