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預算造價中是包含11%的增值稅的,因此分包商與承包商在合同談判時針對這部分內容要妥善處理。如果只是勞務承包,勞務分包方負擔的稅率平均在5.33%左右。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營改增后分包商面臨更大的挑戰,從以前稅率基本為0,到現在稅率6%,甚至是8%;從以前一個公司就可以運營,到現在勞務公司、機械租賃公司、材料公司等等,所需要的日常管理運營費用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了。
承包商的管理也增加了很大難度,由于缺乏勞務人員及機械設備,機械操作及管理人員也基本沒有,因此通過包清工來實施項目在很長的時期內都不現實。
材料管理方面,如果不包料,承包商分包商很容易扯皮,影響施工效率,對管理水平要求非常高,現在國有施工企業在材料管理方面仍然效率很低。
上面分析對施工企業的利潤產生很大的沖擊,只能是一段時間內的權宜之計,那么未來工程施工領域的格局會朝什么方向發展?
一是盡快建立全行業的誠信體系,完善法律,充許主體工程分包,使具備較低施工資質,但擁有機械設備及勞務人員資源的企業能夠合法地登堂入室,充分發揮大、小企業的專業優勢,提高整個行業的效率。
二是降低資質門檻,使有一定實力的中小施工企業早點獲得高級別資質,直接參與較大項目的投標,前段時間住建部下發的《關于簡化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部分指標的通知》(建市)[2016]226號,說明這項改革已開始啟動。
同時大型施工企業也要加強機械設備與相關專業勞務員工方面的力量,來適應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