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搞還是不搞,或者說,變還是不變,如今已經毫無疑問。但在一年前,還存在“熬一熬,等一等,堅持一陣子就會過去”的思想。經濟下滑,行業形勢嚴峻,發展之路艱難,這一次建筑行業的大調整,大洗牌,大升級,哪些類型的建筑企業能夠度過這個“冬天”活下來?
第一類是創造品牌的企業。
伴隨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業持續多年的快速發展逐漸使人們產生了一種路徑依賴,即幾乎不用任何改進,都能實現一定程度的增長。這就導致很多建筑企業不思改進,不愿改進,也無任何動力改進,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當前,建筑行業已進入這樣一個時代,即企業行為必須規范有底線,打造百年老店有追求,創造品牌有理想,要從長遠、持續、健康來考慮企業發展之道。必須認識到,要給用戶以信任,生產放心產品,致力打造品牌,這樣的建筑企業才能在市場立足。
第二類是以投資為驅動,跨界發展,實行建設工程總承包的企業。
建設工程總承包不同于施工總承包,強調的是投資、設計、建造、采購、運營一體化,強調的是資源整合能力和資本運作能力,而不單單是建造運營能力。資源整合能力,要求的是資金、勞動力、設備、方案設計、技術實力等的功能集成化,要求的是不同工藝、技術的跨界合作,要求的是不同專業企業的融合。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市場主體必須是企業,而不是政府。當前,PPP、EPC、BOT等模式的盛行,呼喚建筑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充分發揮自主性和積極性,更大程度上主宰和推動行業發展。
第三類是以工廠化生產為主要特征,深入實施標準化、精細化、信息化戰略,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或建筑工業化的企業。
建筑工業化塑造的是建筑產品質量、性能、綠色、環保、資源節約、材料統籌等的流程優化和功能整合,這是傳統建筑企業所無法比擬的。有人認為做建筑工業化沒有20億不要搞,大企業應該承擔更多責任和使命,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建筑工業化需要強大的資金、管理、技術能力,但工業化是對社會分工的深度融合,這一過程中,需要的是眾多企業的合作。隨著建筑工業化的發展,傳統的土建、安裝、裝飾、鋼結構、商砼等專業都不存在,必須在這一過程中重新找到定位。
作者:李淼磊,系武漢建筑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