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程度上來說,帕瑪斯被驪住收購這樣的結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力成本的快速增加所造成的。全球范圍內諸多大型幕墻工程公司的被并購甚至倒閉垮掉,也正說明了這種由設計、加工到安裝的模式應對不了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為什么全世界幕墻行業活下來的典范企業是系統公司?這的確值得幕墻從業人員深思。作為中國幕墻企業學習的標桿企業,帕瑪斯被收購,給中國的幕墻企業著實一個警醒。全鏈條的運作模式在當今市場環境下連全球最優秀的幕墻企業帕瑪斯都不能駕馭,逃脫不了被收購的命運,那么作為全球幕墻行業后起之秀的中國幕墻企業,如果仍然延續這樣的商業運作模式,離這樣的結局還有多遠?
跟西方比,中國幕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大量低成本的設計師,在于較低的設計成本。不僅國內,在國外接的工程也可以拿到國內來做,大量的設計師保證了企業能為客戶做到量體裁衣、做大量的個性化設計,特別是中國較低的人力成本也使得中國幕墻企業在設計成本上比國外競爭對手要低得多。但是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這種優勢還能保持多久?還有其他核心優勢嗎?這樣的模式還能保證盈利嗎?
過去中國的幕墻行業呈現出一種較為混亂的掠奪性增長,大多數企業的理念就是做大做強,把提升規模作為其發展的核心,為了擴大規模不惜大打價格戰,行業的發展環境較為惡劣。雖然目前我國幕墻企業的營業收入仍然較為可觀,但是幕墻行業的利潤已經遠遠低于以往,再加上我國的幕墻企業幾乎都是全鏈條的工程化運作,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這些依靠廉價勞動力來實現爆發性增長的模式必定會遭遇瓶頸。
中國幕墻現在勉強能應付人力成本的壓力,是因為我們目前的生活水平相比歐美地區還不夠高,我們跟國外幕墻行業相比在人力成本上仍然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中國的工資水平正在逐年上漲,幾年之后我們還能繼續應對嗎?中國幕墻不過比西方晚了十來年,西方幕墻企業今天所面臨的狀況正是我們中國幕墻企業十多年后要面臨的問題。如果中國的幕墻企業不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沒有找到像旭格、YKK那樣差異化的道路,仍然是按照現有的模式繼續發展擴張,那么不得不遺憾地說,帕瑪斯的今天就是中國幕墻企業十多年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