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模式之變:
從“四處奔波”到“工廠化生產”
裝配式建筑的預制件在工廠中是如何生產的呢?凡是參觀過遠大住工生產車間以及項目施工現場的人都頗為震撼:生產"積木"的車間里寬敞明亮,設備整齊,一套先進的信息化系統控制著整個生產流程。同時在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很少,除塔吊之外看不到施工機械,好像已經完工一樣。遠大住工董事長張劍說:"'工廠化'后,傳統的建筑工地將變為建筑工廠的'總裝車間'。"
建筑工地變為"總裝車間",無疑將顛覆傳統施工企業的運營模式。我們知道,施工企業的業務項目往往分布于五湖四海,分布在各個不同地方,傳統運營模式是"四處奔波",哪里接到項目就往哪里跑,在項目當地組建項目部,主要的人力物力都會集中在建筑工地。如果項目重大,還會屯重兵于施工現場,施工高峰時,甚至會進行"千軍萬馬大會戰"。但裝配式建筑卻不同,施工中用到的部件、構件如墻體、屋面、陽臺、樓梯等基本在工廠中完成,然后運到項目工地進行"總裝",建筑工地上不必有太多的工人和設備,人力物力上可減少"四處奔波"。
據了解,建筑業"工廠化"思想最早起源于歐洲,它是指以大工業生產的方式建造工業和民用建筑,通過建筑產品模塊化和部品化,同時借助自動控制系統和機械操作,使建筑業從分散、落后的手工業生產方式逐步過渡到以現代技術為基礎的大工業生產方式。這種新型的工業化建筑施工組織方式,相比較于傳統的工地現場生產模式,在保證施工質量、提高生產效率、改善勞動條件、降低作業人員要求、控制工程成本、落實環境保護等方面優勢十分明顯,它是對傳統半手工半機械建造方式一次革命性的變革和創新。繼歐洲各國之后,在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筑業工廠化得以很快推廣,發展迅速。
而在我國內地,萬科、中建系統、中鐵系統、上海建工等積極引領行業變革,作為第一批金戈鐵馬踏上建筑業工廠化征程的領軍企業,它們大膽探索“工廠化”運營模式,以深化推進信息化和機械化生產為龍頭,采用工廠化生產部品、部套、配件、現場裝配的模式進行市場化運作,傾力打造安全精品項目,構筑了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的新格局和新趨勢。
專家表示,在通貨膨脹形勢愈發嚴峻、建筑企業招工難、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空間日益縮小的今天,實踐 "工廠化"的組織模式,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工廠化形式,不失為一條能幫助建筑企業突破市場競爭重圍,重塑市場競爭力的可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