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下一場暴雨就能檢驗一座城市是否有良心”。
今年6月份的汛期給多地帶來強降雨,一座座城市的“良心”再一次被暴雨無情的淹沒。
6月30日以來,湖北遭遇今年以來最強一輪降水過程,成為南方暴雨洪澇的重災區。逢暴雨必澇、逢澇必堵,到武漢來“看?!背蔀楫數孛癖娬{侃的話題。包括武漢在內,國內城市的排水系統飽受詬病也不是一兩天的了,一下暴雨排水系統就癱瘓,給市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還存在著生命安全的隱患。
先別把責任甩在“天災”上,“今年的雨太大了,真是始料未及,×年一遇呀”。我們不想聽這些說辭,還是好好地談談人為因素吧。
內澇,已經成為中國一種普遍的城市病。
首先,與城市排水系統的不合理規劃有關。城市排水系統工程本是一個統一、長遠規劃的工程,然而城市建設偏偏缺少統一、長期的規劃,建設隨意性太強?!皳Q一屆政府換一個規劃”,導致新舊規劃銜接不上,城市建設工程漏洞百出。很多領導班子習慣做“拍腦袋”決定,明明缺乏城市建設的專業性卻做城市規劃的決策者。如此一來,更看重業績的規劃決策往往缺乏長遠的考慮,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卻無法抵御日后的災害。
第二,中國城市排水系統按照“X年一遇”的標準進行設計,而“X年一遇”這樣的標準又太過含糊,對于城市排澇缺乏明確的指導意義。而近年的降水過于反常,早已超出了“X年一遇”的標準。
拿武漢來說,三年前,武漢水務局通過了《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投資129.85億元,改造、完善市內排水系統,信心十足號稱三年后武漢將告別“看?!薄.敃r媒體宣稱:“一天下15個東湖也不怕”。可今年就偏偏超過了15個東湖啊,你怎么辦?
并不是說“百億排水工程”毫無作用,只是今年降水量遠遠超出了“日降雨200毫米以內”的計劃。所以只能說,百億排水工程的落實只能應付“十年一遇”的洪水災情,用這樣的計劃和標準來對付“厄爾尼諾年”的武漢汛期實在略顯吃力。
第三,城市建設過快,大規模土地被“任性”開發,忽視了順應自然規律發展的原則,導致大面積的天然排水系統湖泊、濕地被破壞,地下工程建設又跟不上。城市“內澇”成了必然的災害。
這就是自然的“報復”,不尊重自然規律,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必然會被自然奪走這一切。年年治澇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是不是又打了水漂呢?
臺灣作家龍應臺曾寫到,“要評判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只需等待一場暴雨侵襲,然后再到街頭上觀察。如果撐著傘溜達了一陣,發現褲腳雖濕卻不骯臟,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就證明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肯定不低?!?/p>
在這樣的標準衡量之下,這些年年“看?!背鞘械墓芾硭斤@然是不達標的。在城市建設中排水系統并不是一個不可治愈的頑疾,國外有很多成熟的標準和范例,是否愿意拿出精力來進行科學合理的建設,就看有關職能部門下多大的決心,有多大的責任心。
早在今年4月份住建部啟動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申報,與此同時超過20個省市發布推進海綿城市的相關規劃,并啟動超過數千個項目。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武漢、濟南、成都、池州、遂寧、湛江等近20個城市總投資達2671億元,總項目量達到2052個。
全國各地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如火如荼,眾多城市將海綿城市作為2016年投資的重中之重。既然有了專項資金的支持,排水工程的建設更不可推遲與懈怠。
切記,海綿城市建設要尊重科學,不能一味地盲目投資,應警惕重建設、輕管理,重投入、輕運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