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房地產市場的衍生市場,家裝市場正在迅速成長,目前市場規模已超過4萬億元。近年來,家裝企業頻頻“搭車”網絡,一批互聯網家裝平臺興起。但《工人日報》記者6月14日、15日調查發現,“觸電”后的家裝行業改變并不大,諸如合同陷阱、材料偷梁換柱、價格低開高走、工程質量缺陷、工期拖延等“痛點”問題依然存在。
相對于傳統裝修來說,互聯網家裝被認為以一種可定價、定期的標準模式,通過線上實現交易、線下交付,帶來不一樣的裝修體驗。業內對此給予了很高的期待,認為在注入互聯網的新鮮“血液”后,一批優秀的家裝平臺能夠解決工期冗長、價格不透明、成本浪費等行業頑疾。
去年以來,互聯網家裝平臺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土巴兔完成2億美元融資,贏得家裝O2O領域規模最大的一筆融資;齊家網宣布獲1.6億美元融資;惠裝網完成A+輪千萬美元融資。一時間,互聯網家裝平臺的數量激增至200多家。
然而,一年多過去了,互聯網家裝企業似乎并沒有給家裝行業帶來期待中的改變。
“裝修80平方米以內的房屋,32800元套餐全包。”今年4月,北京的秦文斌對比再三,選擇了一家知名家裝平臺的“活動價”套餐,裝修剛購買的二手房。但房子還沒裝完,他就花了近8萬元。
“水電改造報價4999元,裝修中卻被告知超出了規定的長度,算上添加和更換的材料,改造后測算竟然花了1萬多元。”秦文斌向記者抱怨,裝修開始后,他被不斷告知有裝修增項,為了保證裝修質量只能硬著頭皮加錢。
在北京從事家裝工作30多年的陳國民告訴記者,采用低報價吸引業主簽單,是裝修公司的慣用伎倆。“這些公司在施工開始后,會出現大量增項,這樣的情況在互聯網家裝中也不可避免。”
還有一些互聯網家裝公司大打“工期牌”。“愛空間”每平方米699元單價和20天工期承諾曾引發行業熱議。陳國民表示,“20天裝修一套二手房,幾乎不可能。”事實上,一位選擇了該服務的市民向記者透露,他家的裝修前后共進行了40多天,且房屋裝修缺乏設計感,毫無個性可言。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材料質量及價格、工程質量、服務態度等也都成為眾多選擇互聯網家裝企業的消費者的“槽點”。
“這些都是老問題,網上吹的再神,裝修到底還是要靠人完成的,網絡不過制造一個噱頭,是一種營銷手段而已。”一位互聯網家裝平臺工作人員如是說。
對此,齊家網創始人鄧華金表示:“裝修是一個行業離散度高、線下交付難、交付周期長的產品,高度依賴于人、依賴于本地化。因此,家裝是個渾身是痛點的行業,互聯網并非一劑萬能藥,顛覆行業也絕非一朝一夕,所以只能耐著性子繼續把硬骨頭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