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行業信息化水平,互聯網+新時代發展
“互聯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迅速發酵,各行各業紛紛嘗試借助互聯網思維推動行業發展,鋼結構行業也不例外。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的行動計劃。6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互聯網+這個新興產業模式正式成為國家行動計劃。目前,不少大型鋼結構企業在向智能化、數字化和信息化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首先是鋼構件加工與管理的智能化。如物聯網的應用,全自動化的加工中心,焊接機器人等,特別是幾個特大型鋼結構的工廠現代化已經超過了歐美、日本等國。其次是施工現場的數字化、標準化。如BIM技術的應用、現場焊接機器人、自動化的施工平臺以及4D、5D信息化管理平臺、遠程安全監控等。再有是管理上的信息化。以ERP、PDM、BIM等數字化管理系統為代表,使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深入到財務、人力資源、工程管理等各個系統。如,針對超高層施工難度大、多專業施工立體交叉頻繁等問題,廣州周大福國際金融中心項目與廣聯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東塔BIM綜合項目管理系統。天津高銀金融117大廈項目,在建設之初啟用了廣聯云服務,將其作為BIM團隊數據管理、任務發布和信息共享的數據平臺,并提出基于廣聯云的BIM系統云建設方案,開展BIM技術深度應用。上海中心大廈項目引入大空間3D激光掃描技術;鋼結構在施工之前,將施工過程在計算機上進行三維仿真演示,可以提前發現并避免在實際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
拓展公共建筑業務承接,PPP項目模式
發改委、財政部等六部委制定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2015年6月1日起實施。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5月19日轉發了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指導意見的通知, PPP已上升為國家意志。
PPP模式試點在全國不少地方正在展開,2014年重慶市簽約啟動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市郊鐵路、市政設施、港口物流、土地整治6大類合計1300億元的PPP項目,基本為關系社會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大型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工程PPP項目。
行業要深入研究,準確把握PPP模式的深刻內涵,積極務實地做好PPP模式的運用工作,以“產融雙驅”的模式助推發展,深化轉型升級。“中國建筑”已經走在PPP發展的前列,他們抓住機遇,先后成立了規范、專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基金和融資平臺,同時聯合國內眾多建設企業發起成立聯合,以多種的形式聚合力量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2015年5月至年底,PPP項目涉及金額已超過900多億元。根據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2月29日,全國納入信息平臺的片區開發PPP項目達450個,涉及總投資額約8090億元。在投資訴求及政策大力支持下, PPP項目模式將成為我國下一階段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模式,PPP項目模式將對鋼結構市場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城鎮公共建筑和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