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裝界兩件大事,一是當初嚷嚷傳統裝修必死的搜房網房天下,帶著他的“666元每平方米”套餐退出市場,二是O2O巨擘新美大宣布進軍家裝市場。很多人預測,2016年家裝業形勢不錯,所以舍予兄就來談談思考和預測。
90后,目前和家裝O2O沒太大關系
2015年,互聯網裝修最火,很多家裝O2O企業都跟風提到“90后”開始成為買房裝修的一大新勢力。但事實上,2016年,最大的90后也不過26歲,大學畢業三年而已。他們要買房成家,不靠父母的支持幾乎不可能,而這些購房者中,絕大部分人在二、三線城市。
這就可能產生了一個數據誤解,“90后”買房和裝修的數據調研,不能代表這個群體,可能更多是60后、70后一代人的行為數據。買房錢是父母拿的,裝修監工是父母做的,由此帶來的家裝需求更偏向于傳統。本質上,老一輩人對于傳統裝修公司適應些,所以二、三線城市的傳統家裝,其實是在吃60后、70后剩余的紅利。
換到北上廣深,90后購房市場又被大大削弱,新消費時代的這一波兒,唱主角的是城市新中產——以80后為主。這些握著蘋果喝著星巴克的群體,預示著“體驗型消費”時代正式來臨。傳統家裝公司能適應這樣的市場嗎?
80后新中產裝修觀:不想去查什么地板沙發,盡快給我一個靠譜的家
本輪“體驗型消費”市場的主流用戶“80后”,有知識、有品位、重體驗、愛生活,對互聯網裝修企業與家裝O2O公司表示歡迎。但是,你千萬別信“這些人在裝修上有個性化想法”這樣的話,他們中大部分人其實就一個想法,“受夠了出租房,趕緊裝好了進去住,至于家居軟裝,以后慢慢補齊”。他們所理解的家裝個性化,絕對不是前期的設計和硬裝環節。
為什么?
前者是因為太忙,后者是因為買了房子后經濟拮據。歸根到底,就一個態度,眼下先賺錢,其他以后再說。
回頭看,過去裝修公司的流程產生了多少痛點?消費者打拼十年,買個小房子,希望價格實在風格簡約,過程省心,盡快入住。結果選了一家裝修公司,今天要增項,明天不能開工,水電排線都不按規矩,父母遠在外地,不忍請過來監工,自己去理論又常常令人惱火不已。
于是,喊著“省心”“一口價”口號的互聯網裝修公司來了,親切感油然而生。此種趨勢下,互聯網裝修迅速發展,孕育出兩種不同的形態:一類像愛空間,垂直型家裝公司,用標準化套餐,主打產業工人概念,以短平快工期快速贏得市場;另一類像土巴兔、齊家網,走家裝平臺的路子,希望打造一個家裝界的“阿里”。
平臺VS垂直,兩大陣營互撕
我曾經問過愛空間創始人陳煒,“大家都說工期不是痛點,為什么還要主打20天的整體家裝裝修?”他認為,現在的裝修用戶不在乎時間,并不代表客戶對時間不敏感,如果未來互聯網家裝能把時間縮短到20天甚至更短,裝修就會從低頻變成高頻,尤其是二手房,很在意工期。在北上廣這樣的城市,時間就是金錢。
愛空間2015年發展迅速,產能方面的壓力一直很大,訂單太多不易消化,排期甚至到了2017年,而愛空間提倡的自有工人,既是顛覆行業的新風,也是限制業務的短板。據說現在為解決這個問題,已經專門和職業學校合作,直接培訓畢業生成為家裝產業工人,強調標準化。
2015年各大互聯網裝修公司崛起,模式各不相同,但對傳統家裝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傳統家裝一直飽受詬病,另一方面,新舊模式進入“二元對抗”狀態。比如,站在“我們”這邊的,更加透明清晰,而對面的“他們”則復雜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