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很多公司或項目部無法知道下面報上來的工作量和造價是不是真實。在制造業的企業里,情況恰恰相反。在流水作業的生產線上,可以準確的提前知道任何一種材料的消耗量,因此事后可以對任何一項實際消耗進行準確的檢測、核對和對比,評價其是否合理。
二、建筑企業項目成本流失的主要漏洞有哪些?
由于管控措施無法到位,項目部的材料多消耗10%經常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比較常見的情況包括材料驗收入庫飛單現象嚴重、采購回扣腐敗現象嚴重、現場消耗失控現象嚴重等等。這些情況成為一個很大的材料消耗成本漏洞。這些成本漏洞有以下常見的幾種:
第一,收料、存料環節的腐敗。材料驗收人員與供應商勾結,進貨數量少進多簽,或者偷偷進行轉移。如果操作人員貪心不是特別巨大,在有些項目上,有的材料飛單在10%以內時可以長期無法被發現。除了上述一個國有建筑企業項目部鋼筋多消耗3000多噸的著名案例,另外還有一個在上海某國有建筑企業的一個項目上,有過黃沙進場量比定額消耗量多出10000噸的典型案例。
第二,采購詢價環節的腐敗或隨意。材料采購過程中的腐敗漏洞經常使一些材料的價格很容易高出10%,而且長期難以被發現。由于采購時間有限,無法做到貨比三家,更談不上貨比百家,在一些情況下采購價格比市場最低價高出10%根本不足為怪。一項調查顯示,有45%的項目部在材料采購環節中存在著腐敗或黑箱運作的情況。
第三,施工作業過程中的浪費。由于過程管理很混亂,施工現場的材料浪費也是非常普遍的,特別是鋼材的浪費。本人在從事專業化鋼筋加工的幾年里,了解過很多個項目,發現一般情況下鋼材消耗量比應該消耗的水平多消耗了5%到10%左右。由于沒有過程管控數據,導致在事后對浪費也無法追究。舉一個例子,北京經濟開發區有兩棟完全一樣的建筑,分別由中建系統的一個項目部和城建系統的一個項目部中標施工,竣工后發現一個項目部的鋼筋用量比另一個項目部的用量多了12%。
第四,消耗量和造價的計算錯誤。很多項目的預算員都是采用手工方式算量,預算員的水平再高,計算再準,一般造成2%的誤差也是正常的,實際上造成5%以上誤差的也不少見。項目部在招投標的時候采用清單報價一般不核量,這里再造成2%到5%的誤差還是正常現象。基礎數據的管理沒有統一的規范,因此中標價、實際成本和結算價等不同數據對比困難,這樣又有可能造成2%到5%的誤差。還有個別商務經理腐敗,收分包錢財給多算量,給企業帶來損失
三、建筑行業實行精細化管理的價值空間很大
建筑行業的利潤率比其它行業的低,施工企業項目成本容易失控,項目成本流失的漏洞普遍存在,其原因何在?就是建筑施工企業的管理太粗放。由于過程管理混亂,流程信息不透明,使腐敗廣泛滋生,同時消耗失控導致浪費俯拾即是,隨處可見。
但是,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粗放的管理,說明產業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成本降低的空間還很大。粗放管理帶來的超標消耗、無端浪費、鼠洞流失,使施工成本存在著巨大的壓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