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進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是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我國在建筑節能、建筑智能化、新型建材、建筑工業化、可再生能源等綠色新技術新產品集成應用等方面,還明顯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當前歐洲國家低碳社區和零能耗建筑發展方興未艾,美國也將生態城市和綠色建筑作為引導綠色低碳智能新技術創新的重點領域。推進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加快發展超低能耗建筑、新型結構體系建筑、裝配式建筑等,可以有效促進我國建筑業加快產業升級,確保在新一輪建筑領域科技革命中迎頭趕上。
四、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工作目標及重點任務
(一)工作目標
到2020年的工作目標:一是提升節能和綠色發展質量水平,城市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50%,城市新建建筑能效提升20%以上,部分城市開始推行超低能耗標準,逐步與國際先進標準實現同步發展。二是實現高效運行和精細化管理,完成老舊住宅節能改造面積10億平方米,改造建筑采暖能耗強度下降35%以上。完成公共建筑節能改造2億平方米,改造建筑能效提高20%以上。三是城市能源結構清潔化比重實現突破,城市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3%以上。四是實現建造方式轉型,提高建材綠色化和循環利用水平。五是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市場和產業得到充分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帶動一批新興產業的發展,在重大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
(二)重點任務
1.控制增量,引導城市能源資源消費增長模式。一是實施建筑能效領跑者計劃。發布我國建筑節能標準提升路線圖,明確建筑節能標準提升中長期規劃目標及提升計劃。加快新建建筑能效提升進程,盡快執行更高水平節能標準。抓緊出臺以能耗量為約束條件的建筑能耗標準。公布建筑能效標準先進城市,鼓勵比對。全力推廣超低能耗建筑和高星級綠色建筑,鼓勵規劃建設近零能耗社區。二是推進綠色建筑全面推廣計劃。實施綠色建筑推廣目標管理機制,將《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確定的綠色建筑發展目標,分解到各省級行政區域。督促各省(區市)落實本地區年度綠色建筑發展計劃,并建立綠色建筑進展定期報告及考核制度。實施綠色建筑全產業鏈推廣計劃。在條件成熟地區不斷加大綠色建筑標準的強制執行范圍。強化對綠色建筑質量的監管,將綠色建筑納入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工程全過程管理程序;爭取中央財政支持綠色建筑的激勵政策落實到位,鼓勵地方出臺配套財政激勵、容積率獎勵、減免配套費等措施。鼓勵一些先進地區結合新區建設和舊區改造,建設綠色建筑集中示范區。三是開展緊湊型綠色城市示范建設。城市新區規劃和建設要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和結構。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土地適度混合利用、緊湊開發的用地布局。探索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空間布局模式,適度提高公共交通可達地塊的開發強度。合理利用地下空間。完善軌道交通、快速公交、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系統和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構建綠色市政體系,同步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因地制宜規劃建設雨水收集及再生水利用系統。注重各類垃圾的分類收集、轉運及無害化處理。
2.優化存量,挖掘城市能源資源消費節約潛力。一是推進城市既有建筑節能及綠色化改造。在北方地區城市全面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選擇有條件小區進行高標準的節能改造和綠色化改造。全面推進供熱計量。在夏熱冬冷地區探索符合地方氣候條件及用能方式的改造技術路線,并進行試點。全面推進公共建筑能效比對工作,實行重點用能公共建筑動態管理制度,分地區、分類型公布公共建筑先進能效標準。開展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重點城市試點。鼓勵以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市場化模式實施節能改造。在學校、醫院等公益性行業開展建筑能效比對試點。二是推進城市(建筑)能源資源消費比對行動。全面開展城市消費領域能源資源消耗數據的調查統計,并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能源資源消費情況進行監測,在此基礎上,建立城市建筑及交通能源資源消費信息大數據平臺。逐步完善城市能源資源消費信息公開和共享制度,開展基于數據的城市建筑能效比對工作。積極倡導城市生活綠色消費模式,大力開展“節儉養德”宣傳活動,定期發布城市建筑“節約之星”先進典型。
3.調整結構,實現城市能源資源消費清潔發展。一是實施城市建筑可再生能源強制推廣行動。城市應全面做好可再生能源資源條件勘察和利用條件調查,并編制城市可再生能源應用規劃。新建建筑工程應對可再生能源應用條件、適用類型、應用規模及效果等進行專項論證,具備應用條件的新建建筑,應至少選擇應用一種可再生能源。加大太陽能光熱系統在城市中低層住宅及酒店、學校等有穩定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的強制推廣力度。二是推進長江流域個性化的清潔供暖工程。在傳統非采暖區的夏熱冬冷地區,積極推廣利用空氣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熱泵技術供暖,建立小區級的城市微采暖系統。具備條件的,利用工業余熱,建立熱電聯產的集中供熱模式。利用海水源、江水源熱泵技術,在末端用能負荷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地建立區域可再生能源站。三是打造城市可再生能源分布式應用系統。建立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協調互補、梯級利用的綜合能源供應體系,大力推廣太陽能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建立城市可再生能源微網系統,實現分布式能源與智能調度充分結合。在城市燃氣未覆蓋地區,推廣采用污水廠污泥制備沼氣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