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315已經落幕,圍繞著餓了么的公關策略又展開了一番討論,企業或許該高興了,因為已經轉移了一部分注意力。那么大家也在想家裝行業的各種貓膩會不會被央視曝光,我想估計不會,油水太少了,上市的家裝企業東易日盛去年營收也就23億元,純利5%左右。
玩笑歸玩笑,不過話說回來,家裝企業怎樣才能避免“被上榜”?如何建立自己的口碑體驗?會出現哪些問題?
家裝的好口碑為什么這么難?
傳統的口碑營銷是指企業通過朋友,親戚的相互交流將自己的產品信息或者品牌傳播開來。
那么家裝到底有口碑嗎?有調查顯示,在用戶選擇裝修公司的主要依據中口碑占據77.68%。而用戶對裝修公司有無口碑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過程難以控制,變數太多。
一是生來就關注度高
這是由家裝消費特征決定的,客單高、周期長,自住型用戶滿心歡喜抱著對新居的憧憬不上心才怪,花了那么多錢,總得知道進度吧。甚至也有用戶一天往返30公里去施工現場看一眼,只為安心。這也體現出用戶和裝修公司之間的不信任,有的用戶還會雇傭第三方監理來監工。如此,在用戶的高度關注下,瑕疵和問題也就更容易被發現,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二是一個沒做好都可能前功盡棄
裝修難就難在是一個全流程的體驗,了解、簽單、設計、施工、材料、監理等每個大環節里又有很多細節,一個細節沒做好都可能影響用戶的體驗,就算好不容易完成了99%,但那1%就出了問題,用戶也很難因為你的辛苦而點贊。就算好說話,不抱怨,但想讓轉介紹就沒戲了,那似是而非的體驗意義就不大了。
三是嘗試消費成本高
在家裝行業用戶嘗試消費的成本較高,一旦做不好、口碑差也會影響到身邊的人,呈現出等比放大效應。因此一定要做好第一批嘗試人群的服務,前端簽單的細節以及落地服務、售后反饋都要重視。
四是家裝行業目前無品牌
家裝行業有品牌嗎?當然品牌不僅僅是知名度,就算是知名度估計很多用戶對裝修公司也沒太多概念。
品牌是消費者心智中一種價值體系的外化。強勢品牌之所以強勢,其實就是消費者的認知度和歸屬感強勢。這種認知度和歸屬感的來源,并不完全來自于產品本身,而是來源于顧客為品牌付出的情感價值。
品牌是消費者選擇商品的依據,消費者曾在一棵品牌樹上摘到一顆甜果子,他就有信心相信另一顆果子也是甜的。一場陌生的電影要不要看,導演、演員就是判斷的依據,比如《美人魚》,周星馳就是判斷的依據。放心就是品牌帶給消費者最大的利益。
所以你就能理解,蘋果手機根本不需要雇個監理,因為大家相信它的品質。傳統裝修公司幾乎沒有口碑、品牌可言,他們有的只是一定范圍的知名度;而互聯網家裝公司是個新生兒,還需要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