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的都是“痛點”
張蘭決定把第二套房子的裝修工程委托給一家互聯網家裝公司,是源于她第一次裝修的痛苦經歷:每天奔波在遠離市中心的建材市場,各種材料讓人霧里看花真偽難辨,與裝修公司斗智斗勇耗時耗力,裝修隊伍臨時拼湊,不時出現質量問題,或是突然報出一些增項。
“家裝行業黑幕太多,外行的業主根本防不勝防。希望互聯網家裝公司真的能做到像他們宣傳的那樣,保證質量的同時,讓我省時省力省心。”張蘭說。
據介紹,傳統家裝行業鏈條長,環節復雜,每個環節都存在各自的痛點。互聯網家裝公司一般是會依據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選取產業鏈上某一個或幾個環節切入市場,把“顛覆行業痛點”作為著力宣傳的“賣點”。比如“去中介化、零增項、實時監工”,互聯網家裝公司幾乎“眾口一詞”。
曾在傳統家裝行業工作多年的幫我裝修網創始人鞏云剛告訴記者,傳統家裝大致經過這幾道工序:品牌商—代理商—家裝公司—設計師—工長—業主,環節越多,信息不對等的弊端越突出,“幾乎每個環節都從材料中抽成,導致業主額外在材料上支付的費用往往是裝修費的1.5倍到3倍。”除此之外,層層分包、各級抽成后施工工人所得往往被大大壓縮,導致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隨意縮短工期等問題難以避免。
而按照大多數互聯網家裝的說法,采用F2C(工廠到客戶)的供應鏈模式,材料直接到用戶家,省掉中間環節,同時通過裝修以及施工工藝的標準化,讓整個家裝過程變得更透明,從而整體降低價格,業主也減少了很多選擇上的麻煩。
一些互聯網家裝公司還各有招數,試圖用自己的方式營造賣點。比如幫我裝修網搭建了工長和業主直接聯系的平臺,把中間環節省掉的利潤返給施工隊,并對施工隊進行審核和信用評價,還提供五年質保。另一家互聯網家裝公司“嘛咪嘛咪哄”則自己培養施工團隊,每個工人都會受到平臺評價和激勵機制的約束。
遭遇成長中的煩惱
并不是所有的體驗都是令人滿意的。在保定做生意的劉杰近來一直為家中的爛尾裝修犯愁。
劉杰告訴記者,由于夫妻倆平日忙于生意,一個多月前他們把家中的裝修委托給了一家互聯網家裝網站,“看到網上說從毛坯到精裝只要20天,每平方米599元的價格挺實惠,最重要的是不用去現場就能查看裝修進度,所以毫不猶豫地下了單。”
可是,從開工到現在一個多月過去了,不僅工程沒能完工,而且除了剛開工的幾天監理和工人每天在微信群里匯報施工進度,交完錢后就完全不理了。更讓劉杰不能接受的是,裝修還沒結束就出現了質量問題,廚房水管漏水不止,客廳墻面膩子還沒干就有好幾條指甲蓋厚的裂紋。他多次打電話反映情況,可客服總是說問題已被記錄,卻并未在規定的36小時內給出解決辦法。
遇到類似問題的不只劉杰一位。采訪中,部分消費者反映,互聯網家裝并不都像宣傳的那樣好,工期拖延、貨不對板、質量低劣。這些在傳統家裝遇到的問題,在互聯網家裝領域依然存在。
“所謂‘20天工期’只是噱頭,不包括產品等待時間以及木門、櫥柜的測量、下單、加工、安裝的定制時間,更不包括返工、返修時間。”木工出身的工長劉德全告訴記者,由于工期長短對于大部分業主來說并不緊要,所以互聯網裝修公司敢于拿工期炒作,即便兌現不了,用戶也不會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