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特級資質申請在加速
據統計,截止2015年12月31日,全國特級資質企業數量為333家,368個特級資質項,其中原264家特級資質在復評中有258家通過,2012-2014三年內共有40家企業升特成功,2015年全國有35家企業成功問鼎特級。2016年不到3個月就有20余家企業申請特級,并有13家公示通過,2家新申請得到公告,4家成功新增特級資質項。
我們不難得出,目前全國各類建筑企業申請特級資質的熱情依然十分高漲,呈現出加速的趨勢,建筑市場中將面對著更多的特級資質企業、雙特級資質企業乃至于三特級企業的競爭。
為何特級資質申請在加速?
眾所周知,我國建筑市場目前實行的是準入制,擁有資質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中取得經營資格,越高等級的資質自然是企業強大實力的重要象征。
經過我們進一步觀察與分析,我們認為目前特級資質申請數量呈現出加速的原因,具體可以分成如下幾種情況。
第一、原一級資質企業業務發展的需要。一級資質業務承接工程范圍是有限制的,較大項目不具有承接資質,取得特級資質以后,業務范圍可以進一步得到擴張,這類一般為民營企業、地方國企為主。資質類別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公路工程等市場程度高的行業。
第二、業務戰略突圍的需要。這類企業以鐵路工程、冶金工程等為主營業務的中央企業,原先主業在經歷行業高峰發展期后,產能嚴重過剩,紛紛向建筑工程、市場公用和公路工程等市場程度高的行業戰略突圍,消化過剩的產能和人力,求得生存和發展機會。
目前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央企的下屬二級單位雙特級已經成了標準配制。而像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二級單位的雙特級企業并不多見。
通過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到:吃政策飯的行業和企業,風險其實是最大,從業務結構分析,中電建、中能建經營還是有較大的風險存在,企業需要居安思危,分析與研究行業發展趨勢,早日謀劃布局。
第三、國家政策的強力引導。2015年10月9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建市[2015]154號),有兩條政策對特級資質申請,有重大影響。
一、取消《施工總承包企業特級資質標準》(建市[2007]72號)中關于國家級工法、專利、國家級科技進步獎項、工程建設國家或行業標準等考核指標要求。對于申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的企業,不再考核上述指標。
二、取消《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建市[2014]159號)中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企業可承擔單項合同額3000萬元以上建筑工程的限制。取消《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和資質標準實施意見》(建市[2015]20號)特級資質企業限承擔施工單項合同額6000萬元以上建筑工程的限制以及《施工總承包企業特級資質標準》(建市[2007]72號)特級資質企業限承擔施工單項合同額3000萬元以上房屋建筑工程的限制。
第一條是為特級資質申請松了綁,減少了申請的難度;第二條是擴大了特級資質企業經營范圍。這兩條大大促進一級資質施工總承包企業紛紛沖擊特級資質的信心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