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 “拆掉小區圍墻”大戰,各方觀點著實火了一把,但作為不一樣的存在——宜賓“萊茵河畔”小區也成為了“網紅”。
萊茵河畔小區成新晉“網紅”
不知究竟是那家媒體或哪位網友發布的圖片,宜賓“萊茵河畔”小區迅速走紅。包括態度向來嚴謹得不容置疑的人民日報客戶端也發布了該小區的航拍圖。
與大政方針捆綁,這個小區有個能夠讓它迅速走紅的江湖美稱——“國內最成功開放式街區”。
據稱,這是當地有口皆碑的一道風景線。樓盤在四川的宜賓,叫做“萊茵河畔”。整個樓盤內的道路全部向城市開放,住宅的安全防護體系后退至單元門口。住宅樓單元門直接朝向道路,儼然一副巴黎或紐約街頭的景象。
既實現社區公共資源與城市共享,又保證了業主一定的私密空間。
我們是不是過于“談虎色變”了?
還在為“建立開放式街區”,“拆掉已建小區圍墻”喋喋不休地爭論嗎?
其實,雙方面紅耳赤,都力圖一逞口舌之后又何必呢。
誰都不是傻的,難道說對已建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逐步開放,真的是簡單粗暴到直接“拆掉小區圍墻”嗎?仔細想想,所謂“逐步”也需要策略、過程,以及后期各種修修補補、更更改改。——畢竟,涉及到太多的人、事、物。
如果是簡單粗暴地拆除就好解決了。——拆啊,看看是一拆引禍起、一發不可收,還是一拆了無音、共建美好家園。
所以,且不論,應不應該拆已建小區圍墻,各位看官也不必絞盡腦汁苦想如何拆。從內心深處,我們就不應該抵觸“開放式街區”的存在。
要知道,沒有被普及的任何事物或意識形態,并非不好,也許只是“我們都不知道”,也沒有勇氣和足夠的信息去了解它們。
國外對于開放式街區的種種,國人有對“他人寺廟”的高看,也包含對他國情多多少少的了解?!皠e人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我們就不能那樣”的想法也不是全然正確的。
開放式街區,在國外有在國外的樣子,在國內有國內的樣子。
這與向來政府的方針一致——走適合中國的特色主義道路。
所以,我們引進的只是“開放式街區”的概念,而不是要亦步亦趨地按照“別人家”的方式走。
正如,新晉“網紅” 宜賓萊茵河畔小區,成都商報記者走訪發現,“萊茵河畔”多處設置和普通封閉小區并無兩樣,其開發公司也稱,該樓盤是一個“建筑群落”。宜賓地產業界和規建系統內部人士也稱,“萊茵河畔”不算開放式街區。
吳曉波旗下微信公眾號“德科地產頻道”合伙人、資深房地產人劉德科看過小區的衛星云圖和某大型房地產集團考察“萊茵河畔”后形成的報告。該報告認為:“此項目在規劃手法上有對開放式街區的大膽嘗試,在執行力上也有較高實現度,制造一個有情趣,充滿生活與和諧氣氛的住區并不容易。僅此,已值得肯定。”
“新晉網紅” 宜賓萊茵河畔小區不符合嚴格意義上的開放式街區,但不可否認它也以一種開放式街區的姿態存在,并非全然封閉的。
同時,我們在大肆討論“拆掉小區圍墻”的時候,好似遺忘了一種存在——農村住宅。你們以為呢?
所以說,難道,政策或大家腦海中的開放式街區是每一棟住宅樓下是縱橫交錯的馬路?推開住宅樓大門就能看到飛馳而過的車輛,以及或陌生或熟悉的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