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建筑業來說,2015年是艱難的一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180757億元,同比增長2.3%,與2014年的10.2%相比,增速大幅跳水;全國建筑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24.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0.6%,工程量繼續萎縮。同時,2015年也是建筑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一年。在新常態下,全行業戮力同心、全面改革,轉型發展的路徑越來越清晰。
進入2016年,行業深化改革的任務依然緊迫。對于建筑業企業來說,如何在下行趨勢中把握改革轉折點,讓企業的發展與國家政策和行業發展大勢形成“共振”,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未來競爭中贏得主動,是企業不得不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把握特征謀轉型
從2014年建筑業深化改革全面啟動,到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兩年時間里,建筑業在生存環境、生產方式、發展方向等方面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認識、接受這些新變化,在新變化中找準自身定位,是企業在未來發展中搶占先機的關鍵。
發展環境趨向規范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推動建筑市場統一開放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資質政策的調整、“兩年行動”的強力推進以及“四庫一平臺”的建設等,都預示著建筑行業新生態正逐步形成,行業發展趨向規劃化、法治化,違法轉包分包、掛靠等亂象將逐步消失。因此,建筑企業必須加強規范化管理,做好應對市場新變革的準備。
發展模式趨向綠色化。近年來,中國經濟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復雜形態,以往的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出席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并真誠承諾:“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這表明,高耗能、高污染、產能嚴重過剩的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將被以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為發展動力的新經濟模式所取代。建筑企業走上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方向,是順應世界潮流、響應國家要求、引領改革趨勢的必經之路,也是在轉型升級中提升綜合競爭力的內在要求。
行業結構趨向專業化。2015年1月1日施行的《建筑業企業資質等級標準》,在企業人員、資產和專業分包等方面均有較大的變動。其中,專業分包充分考慮了各專業板塊之間的關系以及行業現狀,劃分更加合理。專業承包資質由原來的60個變為36個,旨在形成不同業務領域差異化發展的新格局。以此為參照,企業必須根據市場、自身實力和行業整體發展現狀,確定自己的目標市場和業務領域,以避免陷入“紅海”大戰。而從2015年全國新增特級資質企業和在原有特級資質項基礎上進行增項申請的企業可以看出,央企已經在專業化發展方面搶先一步,開始布局地下管廊、PPP等基礎設施市場。
經營范圍趨向全球化。“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等戰略的相繼落地,打破了建筑企業“同行是冤家”的傳統思維,讓企業的經營觸角開始伸向海外市場,互惠協作、互利共贏將成為“走出去”背景下建筑業企業融合的新常態。而另一方面,“走出去”發展,也是對企業人才、管理、技術和融資等核心能力的綜合考驗。企業要在“走出去”中獲得發展新機遇,必須做到知己知彼。